北晚首页

专栏闲事

《老炮儿》问路桥段细品老北京的“理儿”

2016-02-15 12:00 网络 admin

2016年2月15日讯,老北京一说话,总是先带出“论理儿”这仨字,也就是“按道理”的意思,所以“理儿”是传统北京人行为规范的标尺,理儿上说不过去的事儿,一定就有问题了。

38

电影《老炮儿》一开场,就有个问路的情节——一个骑车的外地人带着女朋友向六爷问路,六爷不但爱答不理,还不停递小话儿,当人家转身离开的时候,六爷又扯着嗓子给人家指路。我认为这是整个戏里最精彩的一段,把老北京人的那份“德行”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儿我就乐了,不光乐编剧写得好和冯小刚演得好,更乐准有看不明白的外地观众,借此骂北京人那份儿牛叉哄哄的德行。因为电影里没解释为什么六爷要为难一个问路的外地人。其实就因为一个“理儿”的问题。

这里的“理儿”就是:骑车问路,您得下车问才行,对北京人来说这是起码的礼貌,我以为这是从古人“下马问路”那儿继承来的。北京人讲平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要是高高在上,我凭什么要伺候你!但六爷为什么后来又给人家指路了呢?那就是另外一个“理儿”约束了他:当别人有困难时,举手之劳帮人脱困的事儿你都不干,那你就不在“理儿”了。正是这种“在理儿”和“不在理儿”的判断,让六爷作出貌似前后不一的行为。

我不知道问路要下车这个礼节是不是北京特有的,我更多的倾向为不是。我家里是南方人,虽然上世纪50年代就来北京定居了,其实对老北京的很多习俗并不明白。下车问路这种事儿,是家里人从小就教我的。不光问路,骑车到了单位门卫那儿,你也得下车,以示对门卫的尊敬。凡此种种的“理儿”都是大人教的,一次记不住,挨一次打也就记住了。

为什么要打孩子?因为孩子不懂“理儿”,挨骂的是大人,骂好听了是“这孩子没教养”或“缺家教”,骂难听了叫“有人下没人养”,是骂你这做家长的,光知道生孩子,不知道教育孩子。哪个家长也受不了这等侮辱,当然就得对孩子严加管教了。严加管教的主要内容就是交给孩子各种“理儿”。

《老炮儿》里造成六爷悲剧的一切根源,都是因为新时代下,那些“理儿”都没了,他们这一代人失去了行为方式的标尺,不知道该怎么玩儿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特别是在北京),就因为六爷代表了一代人的心理状态,大家的困惑是共同的。

其实在新时代下,很多老“理儿”被新的“理儿”替代是必然的,因为一些新的“理儿”更人性化。

记得小时候家里常有客人来,客人总会带礼物,那时的礼物无非是点心糖果之类。现在我也不明白为啥那时的客人送礼,总是临走时才郑重地把礼物交给主人。小孩儿总是很馋,看到点心就流口水,所以有一次竟然在客人还没走的时候,我就把点心拆开来吃了一块儿,结果当然是在客人走后挨了外婆一顿打,从此就记住了,决不能当着客人面拆礼物,这是一件关于教养的大事儿。

但今天,我这个牢记大半辈子的“理儿”被推翻了。现在客人带着礼物前来拜访时,你应该当着客人的面,以无比惊喜的心情拆开包装,看到礼物的一瞬间,如果你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说明你真正领悟到了客人的深情厚谊,客人的心里也就无比欢快了,说明了他的礼物没白送。当然,这个“理儿”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以为远比我们那个压抑真实情感的“理儿”来得好。

那些好的“理儿”当然应该继承,比如狭路相逢,你应该给长辈让路,这说到哪儿,都是一种美德,如果再混血一下西方的“理儿”,比如为女士开门,让女士优先,那我们就成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人了。

原标题:老北京论理儿——“继承老“理儿”再混血一下西方的“理儿””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馋人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介绍古物时人总喜欢讲故事,在这昔日马帮必经之地,马镫更显特别

北非的独特风土人情,马拉喀什的善与爱

“你已经戴一个眼镜了,还想戴两个吗?”孩子面前家长也常无语

柴米油盐是生活!疫情期间围着灶台转,老伴乐了我更开心

意餐厅意外之旅:菜品佳服务棒人也美 聊得投入甚至忘记买单

萨摩耶与独居者的共度时光:机缘巧合或许是最好的命运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