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2020-07-30 14:01 北京晚报 TF008

老北京的行商走贩,不管卖什么的,都讲究吆喝,这也成为北京民情风俗的一大特色。香瓜是北方水果,京郊就有很多种植的,在交通不便捷、南北方水果少交流的年代,它自然就是唱主角了。

▌何大齐 文并图


北京人管“甜瓜”叫“香瓜儿”(念起来是一定要加儿化音的),因为闻着确实香味儿扑鼻。我小时候一入夏天,香瓜儿就上市了。卖香瓜儿的人中有挑担子卖的,这一般都是城里人做小买卖的。他们的挑子构造特殊,是由两根细长的柳木窝成对头儿弯,上头交叉起来,用麻绳拴牢,下面四根棍,离地面十厘米的位置拴住一个浅笸箩,里头铺上瓜叶子,上面摆放着香瓜儿。还有一类是背篓子,里面装的都是瓜,这大多是瓜农从乡下直接进城叫卖的。卖香瓜儿都是论个卖,买主选中的瓜,小贩先用手巾把瓜擦干净,然后用小刀划开,让买主看看瓜瓤儿,生了管换。

说是卖香瓜儿,其实这只是个统称,它的种类很多。我小时候西安门北的黄城根菜巿场里,摊儿上卖的就有好几种,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有“苹果青”、“旱三白”、“蛤蟆酥”、“酥瓜”等品种。

先说这“旱三白”吧,成熟的瓜是长圆形,白中透着淡黄色,上面还有浅色花纹,瓜顶上有一个突起的圆形的瓜脐,用手一按如果略有弹性,就说明这个瓜已经成熟了,味道一定好。这瓜吃到嘴里香甜嫩,水分足,一个瓜又解馋又解渴。这种瓜由于品质好,最受欢迎,直到现在还有卖的。

“蛤蟆酥”,略有一点儿甜味,主要是十分面软,像蒸熟的老南瓜,吃到嘴里不用牙嚼,用舌头往上膛一顶,就全都碎烂了,往下咽时感觉糊嗓子。没牙的老人最爱这一口,所以它还有个外号叫“老头儿乐”。我不爱吃,可我记得我父亲特别爱吃,常让我去给他买,特意嘱咐一定买“老头儿乐”,所以我对此印象很深,不知为什么这种瓜现在市场上很少见了,是不是水果品种太多,它就数不上了?

香瓜儿家族里,我还喜欢的一种叫“酥瓜”,一头尖,一头圆,瓜皮呈深绿色,上有浅绿花纹,比黄瓜短而粗,酥瓜的特点是味道清香,不太甜,有点儿像吃黄瓜,但比黄瓜酥脆,水分特别大。炎炎夏日,吃一个酥瓜,又清凉又解渴,真是十分享受。下午放学路上,遇上卖酥瓜的,我常买一个边走边吃,比吃冰棍还舒服,这么好吃的瓜,好像现在也少见了。香瓜是北方水果,京郊就有很多种植的,在交通不便捷、南北方水果少交流的年代,它自然就是唱主角了。

老北京的行商走贩,不管卖什么的,都讲究吆喝,这也成为北京民情风俗的一大特色。卖香瓜儿的小贩,挑着担子,手拿大芭蕉扇,晃晃悠悠,从胡同口儿走过来,仰头吆喝:“香瓜儿来,甘蔗味儿来!旱秧儿的来,个个好吃来哟!”“蛤蟆酥的旱香瓜儿来!犄角蜜的好甜瓜来!老头儿乐的甜瓜来!青皮脆来哟——!”这拖长的腔调,抑扬顿挫的叫卖,给火烤暑热的街巷,好像也送来了些清凉。

想起儿时的夏天,没冰箱空调,水果品种也少。但是有热闹,有味道,有数不清道不完的回忆。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分享到

臧鸿:老舍夫人亲题的“京城叫卖大王” 一张嘴就让人“穿越”

吆喝抢生意被打 真猛!弱女子被同行打进医院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