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茶可是老北京家家离不开的饮品了。
作者 何大齐 文并图
我小时候,家里的大人都爱喝茶。记得前院住着一个远亲长辈,每天很早就起床,先用细瓷盖碗放上茉莉花茶,茶碗下面还垫着一个小瓷碟儿,然后把水烧开,倒入茶碗中盖上瓷盖儿焖一会儿。过一会儿,打开盖儿,用瓷盖儿拨开漂在上面的茶叶,一手端茶碟儿,一手拿瓷盖儿遮着嘴,眯着眼,吸着气儿,小口儿全神贯注地品他的茶,好像这一天就从这香喷喷的花茶开始了。我在旁边看着,都能感觉到他内心的舒坦,这是当时北京家境好些的老人的生活习惯。
喝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各有各的喝法。七十多年前,只要看看遍布京城的各色茶馆,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
当时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落子馆、二荤铺、红炉馆、野茶馆、茶摊、茶棚等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京味茶文化。
我童年时家住西安门北黄城根,紧临西四牌楼,牌楼东边是马市大街(现在叫西四东大街),路北有个西安市场。这是热闹的商业区,在它周围有好几个茶摊,一般都选在阴凉处,或在大树下,几个小板凳,一张小地桌,桌上放着粗瓷大碗。旁边地上放着一个挂绿釉子的大瓦壶,有半米多高,上粗下细,还有个大壶嘴儿。冬天为了保温,就在大瓦壶外面套上个棉被套。夏天,卖茶的老人把桌上的大瓷碗倒满了茶水晾着,为了防灰尘,每个碗上都放个玻璃片儿。在这里喝茶的大多数是社会底层的人群,例如拉洋车的、挑担的小贩、做苦工的等。他们为了节省,往往自己带着贴饼子、窝窝头,外加一块咸菜疙瘩,买上一大碗茶,就着茶水吃下这些干粮,就算是一顿饭了。所以他们是把茶水当做“菜汤”来喝的啊!坐小板凳喝大碗茶的主顾,都是渴急了的主儿,端起碗来大口往下灌,喝完递过去大碗,沙哑着嗓子说“再来一碗”,那时有人评价这些人喝茶叫“饮”(yìn),意思是牲畜喝水的样子,带有贬义,也有戏谑的意思。
茶摊上的茶水是用锅加热茶叶末子熬出来的,有茶水的淡黄色,但味道和小盖碗茶沏出来的可差远了,所也只能“饮”,不能说是“品”了。
过去卖大碗茶的都是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穷人,他们无以为业,才从事这一行。当时在大街上,还常能见到挑担沿街叫卖大碗茶的。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大瓦壶,抓上一大把茶叶末子搁里面,倒满开水就行了。另一头是个荆条筐,放几个大粗碗,边走边吆喝:“谁喝碗热茶嘞!”就像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里写的小马他爷爷,拉不动洋车了,就挑担子沿街卖茶,勉强为生,很是凄惨。
如今在北京城还有卖大碗茶的,只是今非昔比了。“前门大碗茶”已是旅游观光项目,现在发展成“老舍茶馆”,盖起了高楼、有豪华的厅堂,有名角到此演出,天天宾客满门。再加上那首传遍京城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回响着,着实引来不少外地人的光顾。大碗茶已然成为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了。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