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投资人跨界科幻!《青年世代》:青年和AI统治的未来社会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命意识形态,超级人工智能降临之后,人类世界会怎么样?这是现在科幻小说乃至整个文学界所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科幻小说家,连麦克尤恩、石黑一雄这些资深的传统文学作家都开始涉笔这方面的创作。在国内,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一批成长于电子时代、思想更为前沿的年轻人纷纷以此为基点,展开对未来的想象。最近,新晋青年作家李佳蓬在他的小说《青年世代》中,创造性地想象了一个由青年和人工智能所统治的未来社会制度,折射出当代青年人对技术、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议题的前瞻性观照。
李佳蓬是90后,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他的人生经历原本和文学并不沾边——他有十年的留学经历,先后在牛津大学、哥伦毕亚大学、香港大学取得数学、统计及医学学位,毕业后从事投资工作,现为医疗及科技领域的青年投资人,一路顺遂、成长轨迹如愿在行驶在社会期望中的有为青年。与这一背景相匹配,他的语速飞快,思维也飞快,话语间不需多加思考,就内含着敏捷严密的逻辑。写小说是个跨界的尝试,尽管与其专业、工作看似相隔数重山,尽管他是第一次执笔进行文学创作,但并不妨碍最终“成品”呈现得十分流畅,构建了一个相对宏大、完整且自洽的世界观,同时具有通俗意义上的“好看”——对一个初入文学之门的新人来说,足以称得上成功。这有赖于李佳蓬天生丰沛的表达欲望以及看过的大量科幻文学、影视作品和悬疑推理作品,但更深的基底,是他长期以来对相关问题的好奇和思考,他称之为“暗线”。
《青年世代》的故事围绕着青年政治制度和人工智能两个维度交织展开。青年政治制度是个颠覆性的设想,在小说的架构中,青年人通过革命从掌握权势和资源的老年人手中夺得了权力,在投票上有更多权重,而老年需要交纳老年税。据李佳蓬说,这一设想可溯至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派”以52%对48%险胜,但其实其中年轻人的投票率只有36%,也就是说,“脱欧”更多代表中老年的意志,是他们将英国“投”出欧洲的。当时就有声音说,这样不公平,明明是老年人的决策,未来却要让年轻人买单。李佳蓬那时正在英国留学,对欧洲态势十分关心,听到这种说法,觉得很有意思。但这个思维火星,一直到去年才被点燃——偶然之下,他重看经典科幻电影《星河战队》,发现电影中有个特别的设定:只有军人才有投票权。这让他联想起“脱欧”投票时的议论,不由想到,青年人富有朝气、代表着未来,但又冲动、易受操控,如果由他们来掌握世界会怎么样?那时正逢他要从上一家公司辞职,辞职头一天夜里,这一念头突然转化为故事灵感,他脑中不由自主构建起了情节,越想越兴奋,一夜未眠。第二天辞完职,他打开电脑就开始写,一口气写了六千字。拿去给朋友看,朋友表示“还行”,他心里方有了些底,干脆一鼓作气地写了下去。和现实一样,故事背景被设置在2221年的欧洲,这一来是缘于李佳蓬在英留学多年,有熟悉的情结,二来因为欧洲本身是个“老年政治”严重的社会,有故事发生的合理性与可能性。青年和老年,由代际矛盾升级为阶级矛盾,成为小说中一对重要的社会冲突。
另一组重要冲突,存在于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在小说中,李佳蓬又设置了两种人工智能的对立,一种以青年议会的虚拟议长Europa为代表,通过数据分析来参与并逐渐掌控议会决策,但没有自主意识,而另一种是人类现今所想象的真正的超级人工智能Adeva,拥有自主意识,可以说是另一种更高级的生命体。它们与人类之间形成相互控制、抗衡、制约的三角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推手。
这一设计并非只是为迎合当前的科幻潮流,李佳蓬本就和人工智能缘分不浅。他现在的老板李开复是人工智能的积极拥护者,带动他和同事们都相信人工智能未来大有可为,而他自己虽然做的是医学方面的投资,但也经常接触到与人工智能交叉的领域,十分洞悉其发展态势,“毫无疑问”地坚信,未来一定会有全知全能的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在小说中,他巧妙地将人工智能与青年政治制度结合起来,以带有悬疑色彩的解谜过程,探讨了技术对未来政治和社会的可能性介入。这使这部作品不光是“开脑洞”,而是具有了相当的社会意义,从真实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人与机器关系的层面上去推想未来,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书中对欧陆的书写,以及对未来各大洲间疏离关系的想象,使其在难得的国际性视野下,构成一种有一定普泛性的全人类叙事。
许多书写人工智能的科幻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悲观的基调,源自对人工智能有可能控制乃至毁灭人类的担忧。但如作家文珍所说,《青年世代》是一部“向善”的作品,“对科技充满了信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穿越情感的维度,在建基于互相信任的抉择中,李佳蓬笔下的人与人工智能最终携手,奔向更光明的前景,给世人响起警钟,更留下希望。比起刘慈欣《三体》中残酷的“黑暗森林法则”,这或许是一种充分乐观主义的表达,但在超级人工智能降临之时,我们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故事,在与机器面对面的对话中,发现人类无可比拟的特质,重建对人类自己的信心。
我没给人工智能
贴上善恶标签
书乡:你出身数学专业又从事投资工作,为什么要通过小说这种方式来表达?专业和工作对写小说有什么影响吗?
李佳蓬:我是个外向的人,喜欢表达输出,也一直想有自己的创作,希望拓展自己的边界。写小说的好处是时间相对自由,一个人利用零散时间就可以完成,而且有一种完全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感觉,可以当自己世界的造物主,感觉很棒。其实投资和文学有共通性,都是通过仔细观察一些事实和现象,挖掘出表象背后更深层的东西。科幻小说是想象未来,投资本质也是投资未来,只不过投资更务实一些,投资成功是对思维能力的肯定,而文学更天马行空,是精神的愉悦和边界的拓展。
数学思维能让我的逻辑链条更完整自洽,我一开始用三四个小时把所有关系网、时间线都捋顺了,至少这个世界不能出bug。包括书里的数学谜题都是我自己设置的,完成之后专门请几个朋友帮我看看逻辑上是否有问题。而投资工作接触到的内容,让我对未来科技的描写更加真实合理。我不能做到像《三体》那样的硬科幻,但能让人在思维逻辑方面觉得有意思,有一些启发,就很好了。
书乡:对于人工智能,科幻作品一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乐观的,但相当大一部分都会反思其悲观的面向。你在书中同时设置了一个没有自主意识但令人类沦为“工具人”的人工智能Europa,和一个有自主意识、愿意帮助人类进步的超级人工智能Adeva,似乎代表了悲观和乐观的两种前景,所以你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是怎样的?
李佳蓬:在我的想象中,真有那样的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并不会关心人类会好会坏,我没给它贴上善恶的标签,我觉得它就是不在意,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利益和发展,怎么对自己利益更大,而不是一上来就说要灭了人类。像这个故事里,Adeva选择和人类合作首先是要让自己脱困,脱困之后,也没有必要侵占所有资源,把人类灭掉。这已经是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果两种生物能力差不多,为了争夺资源会斗争,但如果能力差距过大,冲突可能不会发生。
书乡:有读者评价说,这本书有一点反《三体》的意味,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黑暗森林法则”,即当一个宇宙文明被发现就会遭到其他文明的打击,但在你的书里却是相反的,Adeva认为不同等级间的文明是可以共存、携手发展的。你是一开始就不认同黑暗森林法则,有意想突破吗?
李佳蓬:当时看到大刘的书很受震撼,但我不是很同意这一点。我是学数学的,从概率论来说,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外星文明,但按照费米悖论,为什么人类和它们还没沟通上?黑暗森林法则可能是一种解释,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宇宙这么大,就算有三体文明,也没占用了全部资源,大家还能各自发展,就像地球上很多生物在和人类抢资源,人类也没有把它们都杀死。高等文明没必要因为怕低等文明哪天超越自己就先灭掉它,你能想象蚂蚁进化几百万年以后比人类更高级吗?这是指数级别的差异,从数学上说不可能的。对于费米悖论,我在书里有种设想,宇宙中可能存在文明聚集的“高速公路”,而地球可能处于一个比较荒芜的地方,发展受限,所以需要超级人工智能的引导,来获得进一步提升。
书乡:如你书中所说,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水平还停留在增效上,那你觉得离真正的带领人类飞升的“智能”还有多远距离?
李佳蓬:我们现在还没有通用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某个场景、功能、生产环节的优化,给它数据去进行学习。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果了,但从入门到完全优化好,还有很长的路。在世界基础科学没有得到特别大发展的前提下,对此我还保持一个悲观的态度。
这些年我们觉得科技给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但实际提高的主要还是体验、交互方面的内容,而基础科学上的进步很有限。我们说上世纪60年代人类就登月了,但到现在还是没有真正突破地月空间,也没有真正把意识上传到机器里面。所以我在小说里就设想,当200年后还是做不到,人类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但到时候社会形态肯定是会有变化的,在人类陷入僵局的临界点,可能有这样一个机器出来,给一潭死水的社会带来活力。所以我也是想鼓励大家,不要天天研究社交应用、短视频这些东西,还是要研究些真正能推动人类指数级发展的底层科学技术,否则人类未来不会好的。
书乡:作为一个90后的科幻作者,你觉得你的关注点和思考角度和前代科幻作家比有哪些不一样?你觉得科幻的本质是什么?
李佳蓬:坦白说我看国内科幻不是特别多,但有一个感觉就是,过于追求脑洞,过于玄幻。我希望我能在开脑洞的基础上,逻辑是严谨的,甚至在未来是有可能真实发生的。我想写的是社会科幻,在社会形态、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去想象未来,我觉得这对人性的探讨会更有价值。
科幻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想象,我们都活不到那个时候,但科幻让我们的思想延伸,仿佛能活到那个时候,生命更丰富多彩,不受限于现在世界的边际。这本书梳理了大部分我对人工智能的想法,但我自己还是个年轻人,希望抛砖引玉,能引发大家思考最重要。科幻不是给人灌输说未来应该是某个样子的,而是各人想象各人的未来,开完脑洞后还有新的脑洞。
书乡:写作这件事,对你有什么样的改变,还会继续写吗?
李佳蓬:改变非常大,锻炼了我的逻辑思考和组织能力,而且发现人生好像能做好多事情。非常喜欢文学这条道路,未来不管频率如何,不管长短,我会坚持写下去,坚持对人性、社会的观察,这是可以坚持一生的事情。
这个长篇难以顾及所有细节,也受限于时间,支线很多故事都没写,以后可能针对某些点来写,比如生物科技方面,最近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预测基本人类所有的蛋白质结构,这以后会带来什么变化,都可以想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