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暗室手册》勾勒出一个社会陷阱,流露科辛斯基漂泊隐痛

2020-05-24 17:44 北京晚报 TF010

翻开美籍波兰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的《暗室手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篇幅不长的故事。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些片段彼此无关,但是渐渐看下去,一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形象凸显出来。小说中的“我”曾服过兵役,做过摄影师和滑雪教练,后来从一个东欧国家移民到美国,被迫开始习惯新的语言和新的生活。这些经历无不与作者耶日·科辛斯基本人的生平有某些重合之处。

作者:李琬


主人公似乎在参与或目睹一系列黑色的游戏:主人公用信用卡的消费魔力迷住乡下女孩;一些少年把蝴蝶放进玻璃坛子、让蝴蝶窒息而死;富人们玩一种赛车游戏,而有一次,这种娱乐的代价却是一个无辜路人的生命……这些晦暗的精神标本之间,那些让人觉得缺乏联系的空隙,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揭示了主人公的生活本身:正如当代社会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样,这种生活随意、破碎,看起来充满诱惑与可能性,但是已经失去了确定的、有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些空隙也暗示着生活无意义的根源——我们的行动和欲望,不过是承受外在社会种种刺激的结果,在某种社会逻辑的主导之下,我们很难想象真正的爱和理解。

这本书多少延续了科辛斯基第一部小说《被涂污的鸟》的叙述风格:句子大多是陈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很少书写强烈的情绪,却通过电影般的画面,展示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内心体验。重要的是,两本书的主题都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暴力有关。《暗室手册》中,人物很少受到身体上的虐待,但并没有在精神上摆脱来自他者的恐惧。

我们不难从这些故事里看出几分卡夫卡的主题和风格。但让科辛斯基的手笔脱颖而出的是,他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批判和讽刺,而是描摹出与这类异化的人格长期共处的生活,甚至带有几分自我沉迷。尽管写于半个世纪之前,但我们依然能从中辨认出熟悉的处境,譬如小说屡次写到的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乃至精神凌虐。然而在叙事人看来,这本来就是人际关系的真相。在不同个体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完全排除了暴力和权力关系的相处模式。

这些小故事勾勒出一个日益严峻、扩大的社会陷阱。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因为无法理解他们受到的损害而向身边的人或者他们所认为的仇人寻求复仇,像使用私刑那样对待他们憎恨的人。不仅因为公正是缺失的,而且可以质问这种缺失的源头也湮没不见了,所以他们才采取了个人的复仇行动。在为一位黑帮雇主洗钱的工作中,主人公也学会了威胁他人来达到目的,继而用这种方法保护了他的理发师的店铺,这就是他所学到的“以恶制恶”的现实法则。他甚至梦想着有一天毁灭城市里的富人,消灭他们,然后把钉子倾倒在沥青路面上,等汽车到来时造成无法挽回的混乱和灾祸。正因为那压榨、束缚我们的力量是隐而不见的,才有越来越多的压力积聚在个体的内部,最终有可能爆发为切实可见的恶。

科辛斯基让我们看到,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生活的常规与常态,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病态和非道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否定“弱者必然正义和无辜”的观念,他的作品也暗含着这样的启示:要维护社会机体的健康、安全,最急迫的需要,不是呼唤和等待一个又一个道德上纯洁无瑕的善人,而是为诸种可能发生的恶行设定底线,是保证作恶的行为确实受到惩罚。

小说中的人物从压抑封闭的故乡来到新大陆,并未就此获得轻松和幸福。和作者本人一样,他成了双重意义上的异乡人。他憎恶在美国目睹的贫富差距,憎恶消费欲望对人的控制,但他也无法再忍受童年时代生活和战争留下的创伤。小说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写到,他期待着自我的彻底消失:刚到异国,“我”在轮船上做工时,暗暗希望自己可以钻进无人的船体,醒来后已经来到某个遥远的海上,“目的地完全不确定”;当他在某个贫民街区徘徊时,他开始羡慕住在那里的人,并渴望改换自己的皮肤颜色,“摆脱自己曾经的形象”,从而驱逐“所有权”带来的一切有关消费、占有财富的梦想……这种摆脱身份的愿望,展示着消费社会中有关“个性”的悖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就并无个性可言;如果你有了钱,你的个性就变成了被它买来的东西,也就是“电话本、护照、银行账户、保险计划、遗嘱、信用卡、退休金、抵押、贷款”……

渴望从人群中消失、彻底变成一个陌生人,也流露出科辛斯基本人在异国多年漂泊的隐痛。在他内心的某个地方,他渴望成为社群中平凡的一员,而非一个引人瞩目的名人,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文学成就和声望,似乎从一开始就和他的特殊身份联系在一起。他一方面因为“丑化”祖国的诬陷而被人追踪、骚扰,另一方面他在东欧的生活也频频被窥探、阐释,仿佛只有凭借“冷战”格局下的带有意识形态的解读,他的写作才格外受到美国读者的重视。多年后回顾起来,事实绝非如此。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穆赫兰道》到《小丑》,探讨美国梦如何破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如何吞噬人性和个性,这早已是美国叙事类作品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对大众文化颇为敏感的科辛斯基不会错失这个主题。但他并不是重复描绘那些我们已经见得太多的怨诉和噩梦,更不会喜欢戏剧性突转带来的悲剧。他向我们展示,这种矛盾的欲望、掺假的真诚、虚构的梦想,早已是现代人生活里无法刨除的一部分。

我们多少会思忖:如果说科辛斯基笔下的人物常常因为闭塞、蒙昧而做出离奇和荒唐的举动,那么在今天,大多数人似乎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更平等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似乎更自觉、更自信、更充满知识——那么,《暗室手册》中人物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觉的那种“恶”,是否被消除了?还是说,它们以更为精致细密的方式漂浮在我们日常的空气里呢?或许,读这部令我们时时颤栗不安的小说意义之一,就是刺破内心的痂壳、再次唤醒对表面“安全”之下众多危险潜流的警惕。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作者谈《向阳生长》:把战争、军营当作背景,直面生我养我的故乡

《此岸,彼岸》:将众多的人和事融进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

如何让小说回到审美艺术的轨道?要注意不为写故事而写故事

毛姆在《寻欢作乐》中重绘女神 该情感自传系其最为得意喜爱之作

首次!《汪曾祺经典小说》以宣纸线装呈现

《牧马人》不仅是“老许要老婆”,背后还有更加残酷的问题

阿城:舌尖上的世俗智慧

记者作家程青:新闻止步处,文学开始了

“我眼中的川军”:《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作者分享会

陈懋鼎:将《基督山伯爵》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付秀莹写《他乡》寻找“她乡” 书中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孩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