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安三袁”何许人也?留下与北京有关的散文游记尤其精彩
明朝有一个袁氏家庭,因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在文学上都颇富名望和建树,且祖籍是湖北公安,所以被称为“公安三袁”。作为“公安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亦称“性灵派”。
作者:成志伟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公安三袁”喜欢游山玩水,利用各种机会漫游。他们都曾在北京居住,留下不少与北京有关的散文游记,还共同在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宣扬他们的文学主张。一家三兄弟的文学观念如此相同,兴趣爱好如此一致,游记写作如此精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殊为难得。
袁宏道字中郎,所以他的作品集名为“袁中郎集”。他的《满井游记》写得十分出彩,记述了他在初春时节游览北京北郊满井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满井并非是北京的热门景点,但在袁宏道笔下,这里充满诗情画意:“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先写水,再写山,春山春水光鲜明丽;以对镜晨妆、洗梳理髻的美女作比,更使春日山水美上加美。接着,他看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当时仍春寒料峭,“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饮茶歌酒之徒、红装骑驴之女,再加上鱼儿鸟雀之类,悠然自得之间“皆有喜气”,一幅生机盎然的“京郊游春图”跃然纸上。袁宏道不愧是摹景抒怀的高手,他观察事物细致入微,选用素材恰到好处,这篇《满井游记》仅三百多字,却精致凝练、用字准确、比喻形象,堪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高光杰作。他还有一篇《畜促织》,写的是北京民间抓蟋蟀、斗蟋蟀的习俗,批判了买卖、赌博蟋蟀的功利与低级。
袁宗道的散文写得也不错,他有一篇《极乐寺纪游》,写的是他与袁宏道同游极乐寺时的感受。极乐寺在北京并不出名,据查,位于海淀区五塔寺附近,高梁河畔,目前仅剩大殿和耳房,2016年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未对外开放。《极乐寺纪游》的篇幅很短,第一段描写极乐寺周边的景象:“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通过对桥、水、堤、树、风的描摹,突出了极乐寺周边的风光不凡。而后继续铺陈河边水田、西山,寺庙道院之外景,渲染此处清丽的氛围。接着,写极乐寺的外景:“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下一段按常理应该写极乐寺里的景观,没想到文章戛然而止,转而写同游者称此处似钱塘苏堤作结。袁宗道此文之妙处,是以极乐寺为题,借描绘周围美景表现偕亲友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与极乐寺本身并无多少干系。这种写法别开生面,得到古今读者的点赞。
袁中道“长益豪迈,从两兄宦游京师,多交四方名士,足迹半天下”(《明史·文苑传》),也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他写《西山》十记,对京郊的百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山脉的秀美景致,作了十分细致的描写,有颇多出彩之处。例如他描写香山时说:“香山跨石踞岩,以山胜者也。碧云以泉胜者也。折而北,为卧佛,峰转凹,不闻泉声,然门有老柏,百许森立,寒威逼人。”香山、碧云寺、卧佛寺各有特点,袁中道指出香山以山胜,碧云以泉胜,卧佛以柏树胜,可谓精准。他的观察力很强,形之于文,风采斐然,不愧是散文名家。
中国的古今文人中,三兄弟皆有建树者十分罕见,“公安三袁”确是范例。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