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便成为唐玄宗贴身侍卫的韦应物 缘何客死他乡?
现代人也许不会想到,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冬天(也有说是792年春天),唱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唐著名诗人、届满卸任苏州刺史(从三品高官)的韦应物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他去世前写下:“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时年约五十五岁。
作者 赵柒斤
如今,人们常常从诗人角度研究和看待韦应物。我们也从《全唐诗》收录568首(含补遗四首)韦应物诗歌,评判他的才华和艺术成就。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富有生意,后人便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山水田园派诗人。宋代不少文人骚客还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相提并论,北宋大文豪、“千古一人”的苏东坡对他也是推崇备至:“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其实后人尊韦应物为“诗禅”,不仅是他常寄寓禅寺的缘故,也是对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为官清廉的点赞。
尽管新、旧《唐史》对韦应物的官宦生涯“或略不计”,但从唐人笔记小说和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及好友丘丹所写《韦应物墓志》中,仍可了解韦应物的为官之道。生于737年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其家族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作为“官二代”,韦应物宦海生涯起步很高,唐天宝九年(750年),他仅14岁就以门荫补“右千牛”,第二年便成为唐玄宗贴身侍卫,“扈从游幸事”并“入太学附读”。然而好景不长,唐乾元元年(759年)“安史之乱”后,韦应物便撤出“三卫”,一心在太学读书并开始创作诗歌。
唐广德元年(763年)冬,韦应物被唐代宗任命为洛阳丞。可是,这对他来说,开启的却是并不美好的仕途之路。当时深受皇帝宠信、掌握大权的宦官集团,嚣张异常。洛阳城正是这些太监和他们的手下神策军横行霸道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下出任洛阳“二把手”,韦应物面临着坚持正义和阿谀奉承的艰难选择。他坚持本心,决心匡扶正义,于是和担任河南尉的侄子韦班一起,依法逮捕了一批肆无忌惮横行街头的神策军。结果遭到神策军背后的太监们嫉恨,宦官们便怂恿韦应物的顶头上司河南尹诬告他越权行事。被诬陷不久,韦应物提出辞官请求,他第一次走进超越名利的寺院。从30到44岁的10多年间,韦应物也曾几次在京兆府短暂任职,但都因与权贵集团的矛盾被迫辞职。仕途的起起伏伏,一次次的打击,禅寺皆成为他安慰心灵的最佳场所。
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重新启用47岁的韦应物,由比部员外郎出刺滁州(正四品下)。依《新唐书·食货五》所载,唐朝官员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等几部分组成(唐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4200多元)。滁州虽为下州,但四品官员的月工资加起来四千文左右,工资也不低了。可兴元元年(784年)底,韦应物卸任。由于贫穷无路费返程,他只好在滁州西涧闲居,“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49岁那年秋天,朝廷加韦应物朝散大夫,并“改刺江州”(正四品)。贞元四年(788年)夏,韦应物由左司郎中领苏州刺史(从三品),工资又涨了。然而,任期届满后,韦应物再次无路费返京候选……
作为关中望族,韦应物的爷爷做过武则天时的宰相,父亲也是正七品的县处级干部兼知名画家。韦应物的家道应该比较殷实,自己的工资也不低,可他为什么每次卸任后都一贫如洗、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韦应物“性高洁,惟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列,与之酬唱”。换句话说,他交朋结友的开销并不大;他与妻子元苹感情极好,不像他的“粉丝”白居易那样舍得在女人方面乱花钱。那么,他的钱到哪去了?除了养家和周济穷人,就是韦应物为官清廉,不仅不贪财,可能连工资以外的任何福利也不拿。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诗联,告诉后人他常为自己没有尽责而空费俸禄自愧。然而,“韦江洲”、“韦苏州”的尊号又说明,任地方官时,韦应物是尽责尽职的好官、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