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张公子说:好文章有共识吗? 大师们在忙着吵架

2016-03-25 10:00 网络 TF003

2016年3月25日讯,什么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呢?

张公子111

仅论特别知名的大师互掐,就有:史蒂文森吐槽惠特曼、尼采吐槽但丁

或者,更进一步:关于好文章,有一个共识吗?

我去翻大师们的笔记,可惜,大师们也忙着彼此吵架呢。

仅论特别知名的大师互掐,就有:史蒂文森吐槽惠特曼、尼采吐槽但丁、斯泰因吐槽安德森、威尔斯吐槽萧伯纳、劳伦斯吐槽麦尔维尔和劳伦斯、福克纳和海明威互相吐槽、福克纳还吐槽马克-吐温,然后马克-吐温和爱默生一起吐槽奥斯丁。

雷蒙德-钱德勒吐槽海明威;福楼拜吐槽他一度推崇的雨果“不够科学”。纳博科夫边吐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堂吉诃德》边推崇奥斯丁。

门德尔松说歌德不喜欢贝多芬;瓦格纳说维也纳集体热爱罗西尼这事“简直让人作呕”;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不太对付;马蒂斯刚看见毕加索时也没给什么好话;傅山,至少年轻时,痛恨赵孟頫:“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等等。

大师们都彼此吵闹了。那么,究竟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呢?很难说,因为哪怕是我们自己对好文章的概念,也时刻在变。

我身边许多人,对文章好坏的态度,也有变化。大家都是早年间,读小学语文课本偏向质朴温和的文章,然后看了两本风流倜傥的书,觉得这才是好文章,好比《红楼梦》里,贾宝玉初读了《西厢记》等读了一身花间金粉气,年纪渐长,又返璞归真,觉得《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才是冲淡温雅的王道。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像六朝时,大家都喜欢华丽。于是钟嵘把曹子建列到《诗品》里的上级,因为曹子建“词采华茂、体被文质、粲溢今古”;陶渊明太冲淡,钟嵘就小看他了;但到宋朝,苏轼这样的大才子,却将陶渊明推到千古一人的地步。

所以了:判断文章好坏,不能以某个标准,比如文笔、结构、幽默感、悲悯、思想性、戏仿程度等为硬标准。大概年少的时候会喜欢词采华丽,成长之后会喜欢沉厚端庄。不一而足。

所以,文章好坏,就没有标准了吗?也不是。

加西亚-马尔克斯推重福克纳和海明威。妙在那二位老先生,彼此看不对眼。福克纳风格浩繁铺陈,海明威则干练简洁。

马尔克斯如何做到喜欢对立的两个人呢?他没拘泥于标准和趣味,而是以一个作家身份说:

“我们写小说的人读小说,主要是看这小说是怎么构成的!”

就是说,看小说构成,能让人觉出写一本好小说有多难,得多费功夫。许多时候,某本小说也许不那么好看(实际上,相当多大部头著作都不好看),但是你总能够约略感受到:
“虽然不好看,但能写成这样,难度极大,非牛人不能为。”

比如,你吃一碗回锅肉,判断标准自然是“好吃”或“不好吃”。但如果你自己下过厨,自然能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这肉火候稍过,豆瓣酱下得早了……”内行看门道,就看得出不同了。

比如,你看一场球赛,判断标准自然是好看与否。但如果你从事过相关活动,你能从比赛里看出“这个战术落位很聪明,这次防守战术变换很及时,这个换人太聪明了,这一连串的反击路线跑得好……”

庄子说了,庖丁解牛,到后来目无全牛。那是因为他着意于解牛,研究牛的骨骼经络,最后得了道。

许多时候,文章也是如此。真的自己动手写过之后,便格外能感觉出文章的好坏——设身处地到经手人的视角,许多事都能更通透。

这个道理,不止适用于读书。(张佳玮)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作家们的时尚奥秘 她巧妙地嘲讽,却被时尚界奉为缪斯

莫言25年演讲集锦出版,曾坦言最初写作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

好记性是如何炼成的? 漫说作家的博闻强记

女作家下乡扶贫寻找文学灵感,走遍41个村庄为沉默地带发声

陈映真小说全集大陆首次出版,共收录其37部中短篇作品

71岁著名作家李迪离世,代表作有《后代》、《傍晚敲门的女人》

处女作即被发表出版,林棹不仅幸运,更有13年文学沉淀

日本“三冠王”作家池井户润:职业作家路不好走,电视剧走红是玄学

最新!2020年“白金大神”作家名单公布

以瘟疫为背景的文学经典有哪些?国内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八大菜系为何没有“北京菜”?研究明史的“吃主”李宝臣谈米其林美食榜

在多达百人的细致群像中,路遥如何塑造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