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莫言25年演讲集锦出版,曾坦言最初写作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

2020-08-12 16:04 北京晚报 TF008

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作家,如今莫言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二十多年间,莫言上百次出现在中外各大文学奖项颁奖典礼、文学论坛、高校、文学及文化等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这些演讲语言幽默风趣、言辞恳切,充满智慧的机锋和广阔的文学视野,呈现了莫言的人生经历、创作道路、文学观念,以及他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作者 李灿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图

新近出版的《莫言演讲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即收录了莫言25年来的精彩演讲,分《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三册共106篇,涵盖了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学理念、他对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他对社会和文化的深邃思考,隐藏着他为何能走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秘密。

《讲故事的人》书名来自莫言2012年领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同名演讲。在该册的多篇演讲里,莫言常常从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讲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他在高密农村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这片土地培育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更是他多数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在《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一篇里,莫言讲到年幼辍学的经历给予他亲近自然和徜徉在幻想里的自由;在《福克纳大叔,你好吗》里,莫言讲述了自己如何从福克纳的创作中得到启示,将高密东北乡变成自己的文学王国;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莫言坦承自己最初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过上“一天三顿吃饺子的幸福生活”:

我是一个在饥饿和孤独中成长的人,我见多了人间的苦难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怒,所以我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当然,随着我的肚子渐渐吃饱,我的文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渐渐地知道,人即便每天吃三次饺子,也还是有痛苦,而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其程度并不亚于饥饿。表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同样是一个作家的神圣的职责。

正是这种对文学、对人、对生活的真诚,对故乡的热忱,才使莫言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具有了丰富生动的内涵与打动人心的力量。

莫言也曾多次谈起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他朴实而深刻的文学观:“站在人的立场”、“把所有人当成人来写”、“作为老百姓写作”、“触及人的灵魂,触及时代的病灶”;而做到这一切的方法,是“用耳朵阅读”、“贴着人来写”、“借助想象力,赋予小说独特的气味”等等。他在多篇演讲里,都细致而全面地分享了他写作的经验和方法。

莫言的文学观也是建立在他对自我、对社会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正是在对人类普遍而辩证的同情和悲悯、在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下,他写出了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蛙》、深刻剖析刽子手心理的《檀香刑》、关于农村改革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四十一炮》、关于腐败问题的《酒国》、经历半个多世纪苦难的母亲的故事《丰乳肥臀》,还有执着的单干户蓝脸的故事的《生死疲劳》等等。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来自莫言生活的故乡,但又鲜活得仿佛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借由这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的眼睛,莫言写出了近一个世纪里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三部演讲集里,莫言对自己十一部长篇小说、一些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缘起、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小说背后的故事也做了细致而趣味盎然的讲述,可以和长篇小说文本形成极佳的对照阅读。

在这些演讲里,尤其是在《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一书收入的篇目中,莫言集中和读者分享了自己通过阅读,从国内外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寻求共鸣,借鉴方法,并最终沉淀为自己精神养料的经历。莫言开始写作的时期正是外国文学被大量翻译引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多次提到自己是如何从如饥似渴阅读外国文学,从学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到“远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两座灼热的高炉”,从中国传统小说和民间文学中找到自己声音的过程。

而这种远离,并不是将东西方文学传统对立起来。“被偷换的孩子”这个概念就来自莫言极为崇敬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小说,这个意象取自欧洲民间故事“戈布林的婴儿”,莫言以此来反思我们当代人是否还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也借此提出文学的功用之一是唤醒人们的纯净之心和勇气。在其他演讲里,莫言还分享了他如何从阿摩司·奥兹、帕慕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等外国文学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理解和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并深入讨论了文学与政治、生活、作家等之间的关系。在从翻译角度出发的几篇演讲中,莫言则向读者展示了他的作品被译介、走向世界的过程,以及不同民族国家文学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交流。

在自己的文学历程和人生经历之外,莫言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与未来,对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文明的交流与传承等问题展开了自己的思考,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对时代的担当。这些演讲中有谈论文学与青年、与影视、与互联网关系的,有站在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讨文化交流、继承与创新的,还有的篇目展示了莫言对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反思,以及技术进步对于当下写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阅读这些演讲,仿佛是在和不同时期、不同侧面的莫言对话,不仅帮助我们走进莫言的作品,也走进了他那颗博大而智慧的心灵。

(原标题:从演讲中读懂莫言)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分享到

作家们的时尚奥秘 她巧妙地嘲讽,却被时尚界奉为缪斯

好记性是如何炼成的? 漫说作家的博闻强记

女作家下乡扶贫寻找文学灵感,走遍41个村庄为沉默地带发声

陈映真小说全集大陆首次出版,共收录其37部中短篇作品

71岁著名作家李迪离世,代表作有《后代》、《傍晚敲门的女人》

处女作即被发表出版,林棹不仅幸运,更有13年文学沉淀

日本“三冠王”作家池井户润:职业作家路不好走,电视剧走红是玄学

最新!2020年“白金大神”作家名单公布

以瘟疫为背景的文学经典有哪些?国内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八大菜系为何没有“北京菜”?研究明史的“吃主”李宝臣谈米其林美食榜

在多达百人的细致群像中,路遥如何塑造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