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南斯拉夫,在书中寻找“我”,被誉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2019年10月,年仅41岁的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摘得德国图书奖,媒体赞誉他“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德国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但其实,他并非生于德国,而是出生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14岁时以波黑战争难民身份逃亡到海德堡,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学习德语并用德语写作。《我从哪里来》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全书由两条主要的线索交织:一条是对南斯拉夫的追忆,另一条则“我”作为战争难民来到德国之后的经历——
《我从哪里来》萨沙·斯坦尼西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我”在德国移民局申请入籍,填写生平时感到自己的人生无法被框到一张表格之中,于是开始了回忆和书写:1978年,我生于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那座小城里有我信仰共产主义的爷爷、将“我”带大的奶奶、在樱花树下翩翩起舞的父母、用红芸豆算命的外婆、牵着山羊前往苏联并最终将山羊送入太空的姨奶奶……回忆连绵展开,一个又一个碎片交织展开。对南斯拉夫的童年记忆中,既有家庭生活的温情点滴,又有战争将临时躁动的社会氛围。
随着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整个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这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追忆和移民经历的两条线索有机地缠绕在一起,形成对照之势,叙事也常常游走在回忆和现实之间,串联着历史和当下,在艰难酸楚与温暖感动中并行,并最终指向作者对“出身”的思考。“出身永远是一种身份建构!一种服饰,一旦它罩在你的身上,那你就不得不一辈子穿着它。这样的服饰是一种魔咒”,这是文明的痼疾,也是现代社会至今仍难以摆脱的悲哀。
移民经验是斯坦尼西奇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奠定了他作品中天然的跨文化视角试图。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深陷移民危机之际,他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焦点关注之一:什么是身份,并以个体经验追问、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