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英雄儿女》讴歌了朝鲜战场上的中华浴血战士,那首王芳在硝烟中高唱的《英雄赞歌》也成了经典:“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甚至被网友们称为“金刚怒目式作品的典范”。
作者;蔡岫
《英雄赞歌》词作者公木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认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旋律大气,是著名作曲家刘炽创作的;歌词豪迈,却并非出自职业词作家,而是出自诗人、革命家公木的笔下。中华词作人才济济,《英雄儿女》原著小说为著名作家巴金的《团圆》,导演武兆堤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拍摄电影的名导演,饰演王成的刘世龙和饰演政委的田方都是名演员,饰演王芳的刘尚娴也是冉冉升起的新星,这种阵容拍摄的电影在当年绝对算“重点项目”,其主题歌为何会选择非职业作词人的公木来填词?
公木先生的孙女张菱儿讲述了这其中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一段佳话。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1963年的秋天,当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导武兆堤、演员田方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来到公木家中。这三位和公木都是早年在延安的旧相识,武兆堤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刚刚拍摄完一部电影《英雄儿女》,要请公木给电影《英雄儿女》写主题歌歌词,而且“非你莫属”。
一句“非你莫属”,绝非恭维,而是因为武兆堤了解公木的特殊之处:首先,公木不但是个诗人,而且他亲历战场,是位在战争中成长的革命诗人。诗词本就是一家,有如此经历的诗人更懂战士的情怀和战争的悲壮。再者,公木已有诸多词作的成功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从抗战时期就一直承担军歌使命的《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组曲中的一首,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由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公木还整理了《东方红》组曲,使其从民歌升级成为史诗级音乐作品。
这样的公木,自然是《英雄儿女》主题歌作词的最佳人选。
青年时代的公木
一 革命经历就是诗
公木1910年出生,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他的人生中经历了数次战争的风雨,是一位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诗人。
公木出生于直隶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从小便爱读书,尤喜诗书,自己也时有习作。
他中学就读于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即现河北正定中学),大学则考入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文弱书生,而是知识救国。眼看国力衰弱,政府无能,公木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还曾两次被捕入狱,其中一次是与他的老师范文澜(1893~1969,历史学家,著有《中国近代史》《文心雕龙注》等)一起,被关押了一个多月才得以释放。
1930年1月,公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写下的诗词文赋里更是满满的救国志向。
1932年冬,公木与同学拜访了鲁迅先生,一是请他来校演讲,二为在筹办的《文学杂志》向鲁迅先生组稿。公木印象中的鲁迅在生活中非常谦和,演讲前后一再不让公木等同学叫车接送,演讲时却澎湃激昂,因为听的学生太多,他的演讲从礼堂挪到了操场上,主题为《再论第三种人》。鲁迅对《文学杂志》给予了鼓励,并为创刊号写了一篇新作《听梦说》。这次与大师近距离的对话,令公木深受革命的启发。
1933年春天,正上体育课的公木得知,特务要来抓自己而且已经闯进学校,急忙跟同学一起跳墙脱险。多年后回忆,公木仍然清晰记得那惊心动魄的场景。遗憾的是,因为无法再完成学业,公木多年后还开玩笑说自己是个肄业生。
之后公木东躲西藏数日,总算到达山东滋阳,开始了四年的教师生涯,同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带笔加入了抗日队伍,经林伯渠介绍奔赴晋绥前线,参加由程子华(1905~1991,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司令员的敌后游击队。1938年8月,他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延安一路辛苦且危险,当时的公木和妻子不得不把未满2岁的幼女托付给当地回族老乡照料,骨肉分离,肝肠寸断。好在16年后得以相聚。
入伍后,一切经历都在行军间歇,成了公木笔下的诗。在战争中,公木的思想感情强烈地爆发出来,他一直说,自己首先是一名战士,其次才是一位诗人。
1938年,他根据岢岚当地的真实事件,用“公木”署名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岢岚谣》,讲了一位老乡为了毒死入侵村庄的日本鬼子,自己先吃下有毒的饭菜让日军放松警惕,最后与日军同归于尽的悲壮故事。
《岢岚谣》感动了每一个爱国志士,“公木”这个名字也由此家喻户晓。曾经在各种阴影下,为了隐蔽,公木先后用过很多笔名,公木只是其中一个,是他本名中“松”字的分解。进入可以光明正大写作的抗日队伍中,他终于可以“公木”为固定的名号,挥洒自己的情感。
公木先生去世后,他的诗作大部分被收录在《公木文集》里。
公木在部队受到热烈欢迎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局部),毛泽东身后第三位为公木
二 《八路军进行曲》火了
抗日时期曾同在延安的武兆堤,当然知道那首脍炙人口的《八路军进行曲》就出自于公木的笔下。
1939年,公木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时,一天,著名大鼓演员吕班兴冲冲地领来一个人,对公木说:“给你介绍一位新战友——郑律成。这下齐了,你写词,他谱曲,你俩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了!”
吕班领来的是刚到延安的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住在公木隔壁窑洞。从此,两人经常串门儿聊音乐。有一次,郑律成来找公木时看到桌上有一首诗,那是公木有感于站岗写下的《子夜岗兵颂》,郑律成看了觉得很喜欢,就偷偷拿走谱上了曲。隔了两天,郑律成唱给公木听,公木特别高兴。
不久,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组曲《黄河大合唱》轰动全国,唱遍延安。郑律成就跟公木讨论,要不咱俩写个“八路军大合唱”?公木说,行。但是什么是“八路军大合唱”呢?这既不是领导下达的任务,也没有人指导怎么写,公木就自己琢磨:“八路军大合唱”得写八首歌吧。
拿起笔,诗人充盈许久的情感喷薄而出,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公木就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加上之前的《子夜岗兵颂》,共八首歌的歌词。郑律成拿到歌词后特别兴奋,也想尽快谱成曲。但是,延安的条件非常艰苦,连架手风琴都没有,郑律成就靠敲着白茬桌子找节奏,嘴里一边哼唱,有时还要到山上去敲石头,面对田野找灵感。有一次,公木看到从山上回来的郑律成,手指关节处都敲破了。
几个月后,郑律成调到抗日军政大学的音乐系,在这里才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组曲。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首演于延安中央大礼堂。八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曲调热情豪迈,既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一经演出,便迅速火遍各抗日根据地,其中《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都是当年超火的正能量歌曲:“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八路军进行曲》谱写成的第二年夏天,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邀请公木和郑律成在延安青年食堂吃了一顿红烧肉、三不粘,并鼓励他们“再写、多写八路军”。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当周扬同志向毛主席介绍公木是“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时,毛主席亲切地伸出手,紧紧握着公木的手说:“写兵好,唱兵好。要写八路军,要唱八路军。希望你今后多写一些。”
因为《八路军进行曲》这首歌太优秀,自诞生起就承担着军歌的使命。1949年,它还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演奏曲目,在天安门前奏响。历经几次改名后,这首歌最终确定歌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由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消息传达给公木的时候,他特别兴奋和激动,遗憾的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无法亲自参加颁发军歌奖牌的仪式,只能让自己的女儿代领奖牌。后来,公木抱着奖牌,衣着正式、表情庄重地在家里的书架前拍了一张照片。
公木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后,公木都会到部队里看望战士,听战士们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英雄赞歌》,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公木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1945年将陕北民歌《移民歌》经过重新编写和填词,变成后来举世闻名的《东方红》。但因《移民歌》的原作者有多人且争议比较大,公木从不强调自己的功劳,甚至多年没有署名。
与孙女张菱儿闲聊时被问起,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只要大家喜欢这首歌就行了,谁写的并不重要。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
三 《英雄赞歌》祭奠忠魂
导演武兆堤把公木拉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安排他住了一晚上,看了还没有剪辑完成的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故事是这样的: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领导看,政委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而这位老战友当年还在危难中收养了王文清的女儿。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文工团员王芳在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以歌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士气。最终王芳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得以团圆。
公木要写的歌,就是王芳鼓舞前线将士的歌。
这部电影看得公木热血沸腾,思绪瞬间回到当年他亲历的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他曾随着程子华指挥的部队打过仗,硝烟弥漫中战士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都刻在他的脑海里,每一个都是王成。
公木曾经说过,他是怀着对战士、对部队一种真挚的感情来写这首歌的。讴歌英雄,赞美英雄,就是他的使命。他想起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过的一首《烈士赞》,那就是他对英雄的最由衷最热烈的赞颂,由此定下了这首歌的歌名《英雄赞歌》。
歌曲的主题构思则为,勇士辉煌化金星,这一构思也是来自于《烈士赞》最后两节:“当你抱起爆炸筒/和敌人一同粉碎/敌人永远化作脚下的污泥/你就变为一颗灿烂的金星/你在天的高空里照耀/你在战士的头顶上照耀/你在荫庇我们的国旗上照耀/你在人民的心坎里照耀。”这几句诗后来化为《英雄赞歌》中的“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化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歌词结构分为四段:一唱英雄及战争的正义性,二唱王成的英勇雄姿,三唱王成的壮烈牺牲,四唱对英雄烈士的赞颂。即前三段是紧紧扣住电影的故事情节,最后一段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升华,由个体上升到整体,由赞王成一个人上升到赞所有烈士。
《英雄赞歌》的初稿在心底酝酿成熟后,仅用了一晚上,公木就把这首歌的歌词写好了。
看到如此精彩的歌词,编导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都特别激动。经三人共同商议,公木又做了一些修改。如《英雄赞歌》变成了三段,第四段改为“和词”,用现代音乐理论讲叫副歌,分别放在前三段每一段的后面,反复唱三遍。这样重章迭咏的表现手法,在《诗经·国风》中很普遍,反复循环,荡气回肠,更加深化了赞颂的情感。同时,公木把改作“和词”的一段由原来的六句压缩为四句,并改换一个更响亮的韵脚,这样唱起来更有精神、更有气魄。前三段每段的第二句,都重复三个字,如“侧耳听”“裂长空”“天地崩”则都是根据作曲的需要添加的。
如此,一首充满阳刚壮烈之气的歌词便定稿了: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当,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化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刘炽完成谱曲后,历经配乐、演唱,长春电影制片厂又补拍了相关的镜头,这样一首震撼且感人至深的歌曲《英雄赞歌》,就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伴随电影烙在了人们的心里。说来也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是为了顺口抑或是为了跟《英雄儿女》这部电影名字的格式匹配,这首歌被人们叫着叫着就成了《英雄赞歌》。
有关爷爷的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公木先生在吉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副校长等,于1998年10月30日去世。
他的孙女张菱儿说,她小时候看电影或听电台里播放《英雄赞歌》时,自己不知道那是爷爷作的词,直到一位学校老师告诉了她。张菱儿眼里的爷爷总是很低调,就像他不在意《东方红》作者是否署自己名一样,只要大家喜欢就好了。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张菱儿没有来得及问爷爷,影片中找到失散女儿的情节,他有没有感触?那跟他去延安时把女儿留在老乡家的经历何其相似!张菱儿想爷爷应该很受触动,毕竟也是自己一段刻骨的经历。但老人没提过,也许因为写这首歌的时候,他的女儿已经找到了,让他的心平静了一些。其实,为了革命而选择把亲情放在身后的行者,又何尝不是英雄?
如今,久经岁月洗礼的《英雄赞歌》已成经典,从未因时光流逝而减色,反而愈发令听者充盈起力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岁月静好,并非本来如此,而是以无数英雄的生命浇筑而成,我们当永远铭记和颂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