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地理

和平里、幸福大街、八一湖、青年路……北京这些地名的由来各有渊源

2019-09-26 14:34 北京晚报 TF008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数以万计的北京地名中,便有许多地名独具当代特色,成为北京版图上一个个鲜明的符号。新都、和平里、幸福大街、远大路、八一湖、青年路、增光路、友谊路,每一个地名的由来,都有其渊源……

作者 ▌户力平


1961年的幸福大街北路口

▲新都

因取“建设新首都”之意得名

新都位于海淀区东北部,今育新小区以东至建材城环岛一带。1949年以前这里多为荒地和农田,少有人烟,但黄土纯度较高,无杂质,黏性强,宜于烧制砖瓦。1950年初华北军事委员会成立华北公安局劳改处,在此组建劳改砖瓦厂,烧制砖瓦,以供给新中国初期的北京城市建设。1954年负责砖厂管理及安保人员就地转业,劳改人员被遣送黑龙江。砖厂重新从京郊区县招工补员后,取“建设新首都”之意,改称“北京新都砖瓦厂”。此后在附近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道路,称“新都路”(今建材城东路、西路)。

当时该厂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砖瓦生产企业。1966年改称“北京砖瓦总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在此兴建了多家建筑材料的生产企业及宿舍区,因位于新都路两侧,故称“新都”,公交线路设有“新都站”。

▲和平里

因表达热爱和平之情得名

和平里位于东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北垣,明清及民国时期为北京城外郊区,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后逐成居民区。1952年这一带准备成立两个街道办事处,正好当年10月2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由亚太地区37个国家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其主题是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反对战争,增强各国之间的交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性盛会,为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之情,特将这里新成立的两个街道之一命名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另一个命名为“渣子坡街道办事处”。

1958年,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称“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此后这一带的街道、路面不断增加,逐步由“和平里”衍化出和平里北街、和平里南街、和平里东街、和平里西街和和平里一区至九区等地名。

▲幸福大街

因“幸福生活万年长”得名

幸福大街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载:“此街北段,明代为柴市,故称柴市口,属崇南坊;清乾隆年间柴市不存,民国初期改称火神庙街。南段原为义地和农田,无名称。”早年间是一条坑洼不平、荆棘丛生的土路,路旁是又脏又臭的明沟。

1949年前后,这条路泛称火神庙大街。说是大街,其实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北京和平解放后,在火神庙大街南段东侧建起一片平房,形成居住小区,为纪念人民翻身做主过上幸福生活和因当时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之提法而称“幸福村”。1959年,其北部建起一片住宅楼,因南临幸福村而称“幸福大楼”,简称“幸福楼”。

1965年市政部门对这一区域的道路进行整体改造,在合并多条街巷的同时,将道路加长、加宽,并铺筑成沥青路,使昔日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大街,因南段临近“幸福楼”而称“幸福大街”。

▲远大路

因“农业生产前途远大”得名

远大路位于海淀区南部,呈东西走向,连接西三环与四环路,其得名源于60多年前的远大农业合作社。

1953年冬天,海淀区东冉村的九个自然村从互助组转变为初级社。1955年初成立了高级社,社员们希望农业生产前途远大,故称“远大农业合作社”。

1955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刊载了《远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过渡到了高级社》一文,介绍了北京市郊区东冉村乡远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巩固到发展,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及其经验。同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将该文编入其中,并写了一篇重要批语(今称“对远大农业合作社的批示”),同时将题目改为《一个从初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社》,对远大合作社的经验予以肯定。

1958年远大社与四季青社等合并,组建“四季青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四季青人民公社”。1971年所属的“东冉村大队”改名为“远大大队”,1978年11月蓝靛厂大队、老营房大队与远大大队机场路北侧的生产队合并,改称“远大大队”,原“远大大队”改称“常青大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蓝靛厂南侧修建了一条田间路,后改成砾石路。八十年代翻建成柏油路,因东西横穿远大大队辖域,时称“远大路”,后几经改造,道路被取直、加宽,成为双向城市干线公路,并正式命名为“远大路”。

▲八一湖

为纪念人民军队的贡献得名

八一湖位于海淀区南部,玉渊潭南侧。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开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闸,俾资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1956年在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设中,为提高玉渊潭调蓄洪水的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京机关和部队等利用义务劳动,在玉渊潭南部的低洼地带开挖了一个葫芦形的湖泊,遂与永定河引水渠接通。全部工程仅用了25天,解放军义务劳动达5.5万人次,共完成土石方10.7万立方,扩大湖面相当于玉渊潭原来湖面的二分之一。为纪念人民军队为首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故将新开挖的湖泊命名为“八一湖”。

▲青年路

为表彰青年人义务劳动成果得名

青年路位于朝阳区中部,北起东坝路,南至朝阳路。历史上处于朝阳门外十余里的地方,民国时在朝阳门通往通州的道路上,即十里堡与太平庄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北至姚家园,大道旁有红门村、佟家坟,附近多为农田及岗丘。

1959年10月朝阳区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修路的义务劳动。当时全靠铁锹挖土、小车推土,还有不少人是用筐抬土,劳动强度很大,不少人是利用休息日参加修路,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仍是很高涨,筑路速度很快,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务。为表彰青年、团员的劳动成果,故将此路命名为“青年路”。

▲增光路

为表彰为国增光精神得名

增光路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三里河路,西至西三环北路。明清时为京城官吏、客商、百姓西行的重要通道,此后只是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大道,直到1949年以后,才得以开发建设。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遭遇困难,海淀区电线厂试制成功了经济建设急需的铁铬铝合金钢,填补了中国冶金工业生产的空白。此后该厂改建为北京钢丝厂,为中国化工、运输、军事、仪器仪表等基础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北京钢丝厂门前是一条土路,每到雨季,路面泥泞不堪。为了生产运输和职工出行方便,1965年在朱德委员长的关怀下,市政府及时修建了自甘家口到厂门口的柏油路。修成后,朱德委员长称这条路是自力更生为国增光的“增光路”,从此这条路就被正式命名为“增光路”。

▲友谊路

为促进中日人民友好往来得名

友谊路位于海淀区北部,北起南沙河,南至后厂村路,40多年前只是一条田间大道,路面只有三四米,路边自南向北分布着多个村落,附近为农田和荒地,俗称“北大道”。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条约》互换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为推动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同年同月,经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批准,以当时海淀区东北旺人民公社为主,吸收永丰人民公社和温泉人民公社的冷泉大队,成立了“中日友好人民公社”。随后前来北京的日本友人大多要来这里参观、交流。为便利交通,中日友好公社几次修整辖域内的道路,并将“北大道”翻建成水泥路。因该路南北纵贯中日友好人民公社(今西北旺镇)北半部,为促进中日人民友好发展,故称“友谊路”。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本周四“双星伴月”,夜空将绽放“歪着嘴的笑脸”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七夕正赶上出伏头一天,天文专家:今晚头顶最亮的就是织女星

55年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读者来信 引出北京胡同改名旧事

本周日夜空将上演“火星合月”,南大西洋等地还可见月掩火星

“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