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其实很少侦破过凶杀案?多亏这个荷兰人才成为“国际神探”
作者:额尔瑾 最近,又一部关于“狄仁杰探案”的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上映,狄仁杰这位唐代著名人物再一次扮演“神探”的形象。近几年,在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中,他几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真实历史中的狄仁杰是这样的吗?
南薰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中狄仁杰的形象
事实上,狄仁杰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曾两度为相,在其宦海浮沉的一生中,狄仁杰真正做到了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中完美的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是任大理寺丞、侍御史,甚至位至宰相,他都以“不畏权贵”而著称,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期,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庐陵王李显,使得李氏唐朝得以维系。而在任宁州刺史、彭泽令(第一次宰相被贬后)等职时,他体恤百姓,以民为忧,造福一方百姓。几乎每任一方,当地人都为他建立生祠(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正是狄仁杰清正廉明的形象,再加上他在初出道时任大理寺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的事迹,使得数百年后,狄仁杰成为民间小说故事中铁面无私、头脑冷静的探案高手,并最终在荷兰人的帮助下,狄仁杰走向国际,成为与福尔摩斯并肩的“神探”。
“断案高手”而非“探案高手”
在“古代断案高手”中,荧幕上一直活跃着两个人:包拯和狄仁杰。二三十年前,《包青天》系列非常火,而这些年,狄仁杰的“神探”之名后来居上。与包青天不同的是,人们给狄仁杰冠上的头衔是一个极具西方化的名号——神探。
在真实历史中,狄仁杰的确有过断案的记载——他在初出道时任大理寺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不过,“断案能手”和“探案能手”,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事实上,在历史中,关于狄仁杰侦破凶杀案件的记录非常少。
狄仁杰(630-700)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如今太原的唐槐公园又称狄公故里,是狄仁杰的故居地址,相传里面一株千年槐树为狄母亲手种植)。祖父狄孝绪曾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小时候狄仁杰是个读书种子,据记载,某次他家发生命案,全家人都在接受县吏质询,唯独狄仁杰仍坐在书房埋头读书。县吏见后很生气,说:“你这孩子,发生这么大的事,咋就丝毫不为所动? ”狄仁杰头也不抬,说:“正在书卷中与圣贤神游,哪有空理会你们俗吏!”
后来,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随后出任汴州判佐。判佐是从八品的司法官,官不大,麻烦还挺多,上任没多久,狄仁杰就被人诬告。
好在受理案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兼工部尚书阎立本,他在弄清事件真相后,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并亲自写推荐信,称其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走马并州任都督府法曹。
职位虽然不高,但狄仁杰干得是有声有色,就连同事也称赞他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 一人而已。”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应该是在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调任大理丞。这个官职品级不高,只是从六品,但地位重要,负责京师案件拘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狄仁杰不孚众望,在当大理寺丞的一年间,断案一万七千多件。这就意味着一年都不休息,每一天要完成四十九件案子。更重要的是,狄仁杰审理的结果“无一冤诉”,这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
狄公断案传奇
而在《唐会要》中记载了这件事在朝廷中的影响。唐朝在选拔官吏时,除了不断完善科举制,还对官吏政绩评定制定了一套考核制度,即考课。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要考课一次,称为小考,每三年(或者四五年),大考一次。考试的结果为“四善二十七最”,根据结果分为九等。上元二年,也就是狄仁杰调入长安任大理寺丞这年,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主持京朝官考课。当他拿到大理寺上呈的材料时,对狄仁杰的评判产生了怀疑,因为刚入长安不到一年,狄仁杰居然被评定为“中上考”。“中上考”在九等中位于第四等,必须是“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能力获得。
刘仁轨怀疑有猫腻,便把狄仁杰的材料退回大理寺,要求大理寺重新评定。负责大理寺内部评定的大理卿张文瓘,亲自找刘仁轨反映情况。当刘仁轨听张文瓘陈述狄仁杰一年判决一万七千余件案件,且无一冤诉后,他也惊呆了。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刘仁轨将狄仁杰的考课等级定为第三等:上下考。
要知道,狄仁杰这个大理寺丞,一是要审理中央文武百官的案子,二是要审理地方再次上诉的案子,还有地方的重案。也就是说,到了大理寺的案子,全都是不好判的案子,这样的情况下,他一年都能解决一万七千件,而且没有人说判冤了或者是判错了,可见他这方面的能力的确是非常突出。关于狄仁杰断案的细节,《旧唐书》和《新唐书》里记载了一件事,这件事和推理没有关系,却和公正有关系。当时有一个大将军叫权善才,不知道怎么回事,误把昭陵的柏树给砍掉了,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唐高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要把这个大将军处以死刑。
这时候身为大理寺丞的狄仁杰就进言说,坚决不能处死,因为依法,没有人因为砍树就要被处死。高宗怒道:“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狄仁杰继续神色淡定,从容辩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新唐书·狄仁杰传》)大意说,权善才犯的罪不至死,却被处死,这会让后世人会怎么看待皇上呢?唐高宗听了之后,只是将权善才罢官,免他死罪。
或许是狄仁杰刚正不阿的表现,引起了高宗的注意,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这个职位也是负责审讯案件的,只不过对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位权臣,让狄仁杰声名鹊起。一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宫殿,比如上阳宫等,宫殿都宽敞壮丽。
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因此被免职。狄仁杰弹劾的另一位权臣是左司郎中王本立。王本立与唐高宗关系亲密,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里人皆畏之。狄仁杰揭露王本立的罪行,并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最终,王本立被定罪,一时间,朝廷肃然。
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指出,路上有一座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他想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据理力争,他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最终,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也对狄仁杰表示赞赏:“真大丈夫矣!”。
其实,从以上的史实也可以看出,狄仁杰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终被塑造成影视剧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于铁面无私的“好官”的一种美好想象。
体恤百姓劝谏如流
在以狄仁杰为题材的影视剧中,在将狄仁杰时,都离不开武则天。在历史上,两人的关系确实也非常好。有人觉得,武则天成为武周的皇帝后,为人狠毒,对人对事都是不择手段的,偏偏愿意听狄仁杰的话,因此有说法认为他们两人有暧昧的关系,这其实是非常荒谬的猜测。
作为君主,武则天清楚,想要一个清正廉明的朝廷,想要一个稳定的朝纲,那必须用贤臣,她更清楚,狄仁杰绝对是贤臣中的佼佼者。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 ,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当时的宁州并不太平,各族杂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兵变。狄仁杰到任后,注意妥善处理边疆游牧半游牧民族与汉人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当地百姓深感为念,在其离任时,他们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
不久,狄仁杰升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抚使。南下后,狄仁杰发现“吴楚多淫祠”,遂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保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系列之一封面
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响应,兵败后,武则天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狄仁杰看到,因为本次叛乱而株连者有六七百人被监押,籍没者多达五千余人。他认为,大多数人不是自愿,于是上疏武则天:“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一向对谋反的人都是宁杀错不放过的,偏偏听了狄仁杰的话,依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稳定了豫州局势。
天授二年(691),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由此开始了宰相生涯。只是狄仁杰的宰相生涯其实非常坎坷,就在任命后不久的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看透了这些酷吏的手段,即便受尽酷刑死不招人,他们也有其他手段罗织罪行,索性就一开始认罪了。他说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这时候来俊臣就没把狄仁杰放在眼里了,于是狄仁杰在狱中把被子拆开弄出一条布,在上面给武则天写了申诉状。他又想了一个办法,对狱卒说现在是春天了,想让家里人把棉袄拿回去换一件单衣过来。狱卒没当回事,就让狄仁杰的儿子去了,后来这份诉状通过狄仁杰的儿子就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接到诉状后,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虽然狄仁杰被免于一死,但是仍谈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于是命狄仁杰为魏州刺史,驱虏保民,当地人为之立祠。之后,狄仁杰再转幽州都督,武则天赐紫袍、龟带,并亲制十二金字于袍上,以旌其忠。这个紫袍上面写了四句话,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敷政术”是指他把也方官做得好; “守清勤”是说他非常清廉、勤勉; “升显位”是指把狄仁杰升到宰相这个位置上;“励相臣”是指以此激励天下的官员,以后都要向狄仁杰看齐。
劝武则天立李氏为太子
狄仁杰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以及刚正不阿、体恤为民的表现,博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在当时,所有的大臣见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独狄仁杰除外。武则天特意对大臣们说,国老千万不要下跪,国老一下跪我也跟着疼。
为了能让狄仁杰休息好,武则天甚至告诫其他人,如果不是军国大事,都不要去打扰狄仁杰。对于武则天来说,狄仁杰对她影响最大的正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武则天晚年对于立武氏为太子还是立李氏为太子,犹豫不决。一天,武则天和近臣们谈起一个梦,说她梦见一只大而美丽的鹦鹉,但奇怪的是,鹦鹉双翼已折。狄仁杰乘机回奏说:“臣以为,那只大而美丽的鹦鸡鹉就是陛下自己,因为陛下姓武,两翅,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现在他们都被囚禁,所以鹦鹉的两翅折断,没有翅膀的鹦鹉不能飞翔。如陛下起用皇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武则天明白狄仁杰的意思,不过,她并未直接回应狄仁杰。圣历元年(698) ,武则天之侄武承嗣数次游说太后,请立其为太子。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召见了狄仁杰,想问他关于后继者的事情。狄仁杰劝她说:“姑侄母子,哪种关系更为亲密?我只听说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可以干秋万岁配食太庙,从没有听说侄儿成为天子后,会在太庙中供奉姑妈的。”
武则天听后脸色一沉,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仍从容答道:“四海之内,孰非皇土?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其实狄仁杰是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身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对于后世的祭祀更为看重,因此,最终,武则天放弃了侄子而立了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这也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延续,不仅如此,狄仁杰举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这些人也成为唐朝再次兴盛的基础。《旧唐书》赞叹“仁杰流死不避,骨鲠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到,“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
武则天四大奇案
久视元年(700) ,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算高昂,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上疏劝阻:“如来设教,以然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听后,打消了念头。
就在这一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闻讯叹息:“朝堂空也!”后赠文昌右相,谥“文惠”。唐中宗继位后,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后,再封为梁国公。后世称狄仁杰为“狄梁公”,即由此出。可以说,狄仁杰得到了两朝皇帝的高度评价,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对于武周和李唐,狄仁杰都是功不可没的贤相。
荷兰人高罗佩将狄仁杰塑造为“国际神探”
行文至此,很多人会问,究竟是谁编出了这些离奇的命案,并将破解命案的关键先生安在狄仁杰身上的呢?
有意思的是,狄仁杰“神探”之名,竟然是一个本世纪中叶,一位荷兰人捧起来的。这背后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段佳话。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非常盛行,《包公案》、《施公案》等相关小说接连出版,这些小说有个共同特点:主人公多为历代清官,而其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的狄仁杰,明察善断,铁面无私,颇得时人称赞,自然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官”“清官”的形象。于是,在清初,一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面世,这是狄仁杰走向“神探”的开始。但令狄仁杰最终成为“名满全球”,成为与福尔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则是拜荷兰人高罗佩之赐。
高罗佩(1910-1967),本名范·古立克,荷兰聚特芬人。高罗佩的父亲是荷属东印度的军医。高罗佩1910年出生于荷兰,但是5岁起就到雅加达上小学。16岁时,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后在莱顿与乌特雷支大学攻读中文。
1935年高罗佩大学毕业后,在荷兰外交界供职,主要任职于远东各国。1943-1945年为荷兰流亡政府任驻重庆使馆第一秘书。当时的重庆,中外名流云集,高罗佩与于右任、冯玉祥等人熟识,后来高罗佩还迎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除此之外,他还读到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被书中刻画的那个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狄仁杰所征服,他决定把这本书翻译为英文,让西方读者也能读到东方特色的侦探小说。高罗佩翻译后的第一本小说名为《铜钟案》,出版后大获成功,一发不可收,高罗佩只能再写,连续推出《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合成一组,此为初期《狄公案》。
因为这套书籍在西方大受欢迎,而除了《武则天四大奇案》外,他再也找不到狄仁杰破案的书了,为了不让读者失望,高罗佩决定自己来写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小说。而且,在此期间,高罗佩至少2次决定停笔不再写作英文狄公小说,但都在出版商的要求下继续写了下去。最终,高罗佩连写了十三年,总共写了十三部关于狄仁杰的探案小说,其中包括15个长篇和8个短篇,最后一部是《诗人与谋杀》,写完这部,高罗佩因病去世。
高罗佩
这一系列小说,被陆续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风靡全球。
清代中国本土狄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坟墓时会有鬼魂为他带路,入梦时神人前来启示他整个案情,甚至还留下喻示凶犯名字的一首诗。对于这些情节,高罗佩认为“类此妄说,颇乖常识,不足以引今人之趣”。在高罗佩笔下,“狄公“侦破案件的依据只来自第一手的勘探。
在高罗佩的改编下,狄仁杰完全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神探。不过,高罗佩也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小说中说到中国的典狱、刑律、习俗都是于史有据的。这使得这部小说也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当时,多数西方人了解的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而且此套小说在西方雅俗共赏,影响不限于只读通俗小说的大众,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的。
有趣的是,作为狄仁杰祖国的东方大陆,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知道这位唐代名相在国际上早有了全新的称谓:“神探狄仁杰”。其实,早在1953年,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过中文版《狄仁杰奇案》(《狄公探案集》中的《迷宫案》,它是高罗佩居住于马德里期间自己翻译的),可惜,这部小说并未引起广泛注意与回响。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者赵毅衡得知“狄公探案集”这套书籍,劝其友人、中国外交官陈来元进行翻译,由此开始,陈来元等人才着手译出全套小说。1981年,曲艺杂志《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连载了高罗佩创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自此,狄仁杰的“神探”之名才从海外漂了回来。如今,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说已全部译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