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今日主打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圆满闭幕 不说再见晚报和您天天见

2018-03-31 13:48 北京晚报 admin

2018年3月31日讯,在“北京晚报8分钟”形象片前流连的身影;在寄语墙上贴满美好的祝愿;在七大主题展板前留下深情的回忆;在留言簿上吐露点滴的真情……今天是“见证初心六十年《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的最后一天,老读者、新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艺术厅陈列了17天的展览将唤起众多读者与晚报共同成长的回忆,晚报创刊60周年展,难说再见。

从“创刊立业”到“复刊壮大”,再到“融合发展”,七大主题中,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些老报纸和展品,让我感受到了北京城60年来的呼吸,对于那一段段不曾熟悉的历史,如身临其境。”正在读大二的许玲说。

另一侧,焦大爷一边读着展板上的文字,一边拿着钢笔在一张巴掌大的小册子上抄写着。小册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北京晚报大事记。“我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北京晚报在首都体育馆举办新星音乐会,当时一票难求,我半夜起来去排队,才抢到两张票,那队伍排得老长了。”焦大爷说,为了留下这些回忆,他已经来展厅好几次了,每次抄一点,到今天,终于把大事记抄完了。

在展厅的南侧,标有“见证初心六十年”的大红寄语墙上,来自不同年龄、职业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贴上了近千张的小纸片,方寸之间承载了满满的祝愿。

93岁的老人毛钧老人写下:“天天都有好文章。”海外求学归来的16岁姑娘蒋子函写下:“父亲曾在晚报工作,奶奶至今仍喜欢看晚报,展览让很多回忆涌上心头。”西班牙的教师Yolanda(约兰达)写下:“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小纸片上还画上了一个小小的西班牙地图。孙家汇老先生写完留言后,抖动着双手,从包里捧出一本厚厚的《剪报册》,里面是他从1965年到2018年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几百篇文章。今天,他把剪报带到现场合影留念。

大厅里,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风行甲子 其命维新》的北京晚报形象片。“采编中心大楼是每天清晨长安街边最早亮起灯光的办公楼,16714次编前会,从来没有停止过。记者从早晨一直忙到深夜,最新的品牌价值达188.23亿元人民币……每一岁,都是一个逗号,每一个逗号都是一次新的启航……”结尾这句话说得真好!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赞叹脱口而出。

“愿北京晚报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服务,为党报争光;北京晚报,市民的贴心报;祝愿晚报再创辉煌;用心中烛火点亮笔下人物;难忘晚报情缘……”厚厚的留言簿里,120多条留言浸透着读者和市民对我们的期望,也见证着北京晚报与读者,与北京市民之间的情谊。

已是下午,进入展厅的读者和市民仍是络绎不绝……

3月15日至3月31日,《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共接待参观者近万人。展览今天结束了,但北京晚报和您的故事还在延续。

有很多读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看展,怎么办?“《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全景VR”,能让您随时随地,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参观展览。用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让我们一起见证初心,看《北京晚报》60年发展变迁!

一名陪爷爷参观晚报创刊60年展览的女孩好奇地翻阅“电子晚报“。胡铁湘摄

3月17日,北京市区迎来2018年首次大面积降雪,大批市民走进国子监观看北京晚报60周年展览。

观展侧记 卖报杨大爷来看展“晚报是我后半生的恩人”

“北京晚报是我的恩人,她60岁生日,我必须来看看……”一走进展览大厅,“天桥卖报大爷”杨秉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已近80岁的他,一边观看展览,一边告诉周围看展的人们,“晚报的多位记者,为了给我补上户口的事情四方奔走,没有他们的付出,我可能还是一个‘黑户’。”

慢慢走到“与您同行”主题板块前,杨秉诚大爷一下子就找到了“帮卖晚报的老人上户口”的栏目。“这就是我,是我拿身份证那天拍的。”指着展板上的图片,老人的眼里已是满含泪水。

杨秉诚说,由于历史原因,自己曾远去外地。1979年他返京后,发现不知因何原因北京户口已被注销。为了补上户口,他曾找过相关部门多次,但都因多种原因没能办成。此后26年,没有正式工作的杨大爷,只能在天桥一带靠卖报生活。

“那些年,我觉得也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再不想户口的事儿了……直到晚报报道了我的情况,又给我带来了希望。”杨大爷说。

北京晚报的报道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原始档案被找到了。2017年6月,杨大爷终于拿到了北京户口,拿到了北京身份证。

在展览现场,杨秉诚感慨万千。“近五十年没有户口的日子里,我每天就靠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卖报,活动范围仅限于天桥一带,从来没有乘车出过北京城。每次回保定老家,也是骑自行车往返……”

“有了身份证后,相关部门还给我办了老年卡、社保卡。”户口问题解决后,杨大爷的心亮堂了,不再觉得憋屈,生活也方便多了。

“去年到现在,我已经去过了景山公园、颐和园、中山公园等等,过些日子还计划抽空去趟北海公园。”杨大爷高兴地说。

看完展览后,杨秉诚没有着急离开。而是走回展厅寄语墙前,写下他对北京晚报的祝福。“晚报是我的恩人,我们全家都感谢晚报……”

跨出展厅大门,杨秉诚又一次回过身来,“请一定转告,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晚报,都不会忘记这些负责任的记者同志们。”

观展侧记 这个展览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3月24日,一群爱好体育的女生在晚报创刊60年展览的实物展柜里,仔细观赏世界杯比赛用球。胡铁湘摄

3月29日,风和日丽,天气渐暖,“《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的现场来了不少外国友人。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书信和题字,来自上个世纪的《北京晚报》试刊号、创刊号、复刊号……都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

三位西班牙女士兴奋地走入七大主题展区,面对《北京晚报》1990年“最后一块铅字版”,她们惊叹不已。玛丽亚的女士数着一个个小小的方块字模,用英语问道:“中国有多少汉字?”得知中国有九万多个汉字时,玛丽亚惊得“掉了下巴”:“英语只有26个字母,你们把这么多不同的汉字拼成一篇文章得有多难啊!字模还这么小!办报纸真不容易!”

接着,玛丽亚和两位朋友走到1958年12月31日出版《北京晚报》跟前。这一期报纸上有红灯笼、红春联、红剪纸,还有黄色的小老虎,中间的版面是一则老舍先生写的《过新年》。“老舍好像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吧?”玛丽亚再次好奇地问道:“用刚才的铅字印刷版怎么能做出这么好看的图形,还有这么多色彩?”工作人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技艺和老舍先生的文章后。玛丽亚竖起了大拇指说:"Beijing Evening News is great!"(《北京晚报》真了不起!)

仔细看完所有的展品后,这三位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在西班牙当地任教师,来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自助旅行。她们说,对于他们来说,“《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玛丽亚和朋友走到留言墙前面,郑重地写下了的祝福:"Best wishes !"(最美好的祝福)“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落款是Admirers from Spain(来自西班牙的粉丝)……

观展侧记 “来展厅,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篮球名宿宋晓波女士来到北京晚报展览现场。刘平摄

“嗬,这个展览真好!我是《北京晚报》的铁杆读者。”循着洪亮的嗓音找去,人群中一位身穿警服的老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今年67岁老人名叫宫五一,原是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的三级警监。为了来看展,他做了精心的准备,提前自制了一块招牌:在他身穿警服的标准照片上,写着风雨同舟40年,铁杆通讯员。

胸前挂着牌子的宫五一说,“我要表达出我对晚报的情感,四十年的友情。你看,整个牌子是用日历纸做的。‘北京晚报’四个字是我从报纸上剪下来的……”。

宫五一还记得,1980年6月26日,作为通讯员的他在北京晚报发表了第一篇新闻--《无理取闹持刀威胁领导,郑春光受强劳二年处理》。此后,他在工作岗位上与晚报建立了更紧密联系,将所见所闻,以及一些案件写成报道。“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在警察和百姓之间搭一座连心桥,通过北京晚报的报道促进警民和谐的关系。”

给晚报当通讯员40年来,宫五一共在晚报刊登大小稿件193篇,数字背后,是晚报与他,与司法系统在宣传报道上的默契合作。

退休后,不能再穿警服外出的宫五一,今天特意换上了这套放了七年的警服走进了展览现场,立即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主题日 《北京晚报》用数据写好北京故事

“祝《北京晚报》用数据写好北京故事!”3月28 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新闻宣传处处长马士龙、消费价格调查处处长巩红卫等一行人,走进国子监的大门,在《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览的留言墙上,写下了对晚报未来的期许。

提起“统计”,晚报的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一系列经济类统计数据。以最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解读这些统计数据的由来,自然是《北京晚报》的职责所在。

“自从当过采价员,我就一直关注经济新闻,各种经济数据我都会认真看。”看着《北京晚报》展览的内容,黄宝林回想起自己担任采价员的经历。那时他刚刚退休,每月“逢五逢十”的日子,他都会出现在超市、菜市场中,收集第一手的价格资料。在电厂从事运行管理一辈子,让他对“认真”两字有着深刻的理解,“采价就要对老百姓负责”,成了黄宝林的口头禅。

2011年9月15日,题为《CPI采价员:为价格奔忙的人们》的报道刊登在《北京晚报》上,黄宝林当了一回“主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采集、统计过程。

如今,年近古稀之年的黄宝林已经离开采价员岗位,曾经采价的菜市场也已疏解、撤除,人们的消费习惯、物价指数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他仍然关注着北京城的变化、升级:“这么多年采价养成的习惯不会改了。”

与黄宝林一起来到展览现场的,还有许军栋,30岁出头的他,可谓统计调查队伍的生力军。而与晚报结缘,还是在半年前。

许军栋是通州区的一名住户调查员,通过他与居民记账户的沟通与工作,北京市民手中记录柴米油盐的“小账本”,才能得以惠及成反映城市变化的“大账本”,而许军栋入户调查收集来的记账数据,则会化为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数据。

2017年10月,恰逢十九大召开,许军栋等人的工作成果,被汇集成“北京账本”系列报道,刊登在晚报之中,以数据为媒,展示北京这五年中的发展和变化。

“从不理解到慢慢熟悉,随着媒体的宣传和我们的工作,了解统计工作的市民越来越多了。”由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许军栋沟通、维护的记账户也在不断更新,在他看来,如今北京市民对于统计工作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而这与持续不断的宣传工作密不可分:“希望可以通过晚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统计调查,理解我们的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一篇报道结缘《北京晚报》 打开信报箱阅读一座城

《北京晚报》记录前三门护城河发展 见证北京人60年“逐水梦”

60年晚报故事:北京人的“念想儿” 纪刚参与筹办《北京晚报》

著名语言学家程祥徽:《北京晚报》是我的“数据库”

老读者忆往事:《北京晚报》曾为我当“红娘”

《北京晚报》老读者将家乡报带到日内瓦 制作剪报30余年

王玥波与《北京晚报》的故事:攒了整整八柜子报纸

话剧《北京人》首演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五色土副刊两位专栏作家与读者分享 “晚报给了我学习创作的平台”

展览现场按图索骥 晚报帮读者五天找到失联九年的小学同学

北师大退休教师谈与北京晚报渊源:看晚报已成为家风

冷空气来袭!中疾控专家:这五类人群警惕身体失温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值得期待,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注意了!20日起北京核发电子《北京市居住证》,停发实体居住证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

昌平门头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公示,北京已5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