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北京晚报》记录前三门护城河发展 见证北京人60年“逐水梦”

2018-05-04 09:56 北京晚报 TF008

1958年,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实施扩建,数千名师生和干部扛起铁锹,手动凿出了一条宽阔的河床。自此,前三门河道开启了至今60年来千锤百炼的岁月。

胡铁湘 摄

就在那年,北京还出台了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知敬的话来说,北京出台过七版总规了,但那一年的版本可以说最先把首都的城市总体规划立起来了!而当时备受瞩目的前三门河道拓宽工程,就收录其中。

仍是这一年,《北京晚报》迎来了在大街小巷的第一声叫卖。创刊之初的前四期报道,着墨记录下市民协力拓宽河道的场面;在之后的60年中,这条先后经历了整治、封盖并被百姓思念的护城河,也经常见诸报端。

翻一翻《北京晚报》60年的笔墨之林,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三门护城河的“前世今生”,只因它的每一朵水花都牵动着新老北京人的心,它的每一次变迁都是整治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百姓聚焦和城市建设中解读总规等政府文件,这也是晚报从前和今后不变的使命。

晚报创刊报道

师大附中学生舍球票来挖河

4月的前门大街春色盎然。站在街道东侧眺望,国槐长长的树枝间,正阳门犹如一幅水彩画。在前三门外走上一遭,并不会见到一丝有关水的踪迹,唯见不息的车流。不过,在前门的东南方向,步行约五六分钟的地方,有一条复建后的“新三里河”使“水绕前门”景观再现。三里河本是护城河的泄水口,同护城河一样,曾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如今它的复建也勾起了人们对护城河的记忆。

只有老北京人才知道,当年在前三门的脚下曾有一条护城河,它从元代喧嚣中穿越而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扩建、整治,最后由明转暗,在地表之下默默环绕。

扩建是在1958年的初春。当时,这一工程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北京市民本身就是这次工程的“主力军”。那年的3月16日,即《北京晚报》创刊后的第二天,头版新闻这样写道:“展宽河道的施工力量,以师大附中、43中等十多个学校,几千个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为主。前门区各单位的职工和干部,也经常参加义务劳动。”

而在两天后的报道中,记者陈寿儒又描绘了这幅“壮阔的河工图”——“五华里多长的河道上,几千个‘河工’正在挥舞锹镐,担筐运土。这批可爱的青少年学生,如同撒开缰绳的骏马,有的穿着单薄的裤褂,有的只在上身留着个背心,可是额头、鬓角还在淌着汗水……”

在市民参加施工的过程中,还涌现了不少温情的故事:当时在师大附中上学的邵裕东是个球迷,本来拿到了一张重要球赛的门票。可比赛当天正巧轮到他参加挖河劳动,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他慷慨地把球票转让给了他人。

老规划委员回忆

河道扩建源自“58年版总规”

这次扩建工程的原因,还要从1958年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说起。今年81岁的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城市专家赵知敬向本报记者回忆道:1949年,北京成立了都市规划委员会。1955年,委员会里来了9位苏联专家,还在一段时间内召集了两三百位国内学生干部和技术人员。自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毕业的赵知敬,也是其中一员。经过一番考察,委员会于1957年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58年上报中央。

作为亲历者之一,赵知敬对那版总规记忆犹新:“它包含了北京的基本框架系统,还提出了有关北京严重缺水的三点设想。可以说,那版文件最先把北京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立起来了,并开始指导和影响北京的城市建设。后来的规划再怎么改,都是在这一版的基础之上!”

由北京市规委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出版的《岁月如歌》一书中写道,正是此版意义重大的规划明确了河道拓宽的想法:“除考虑护城河的防洪排水和为工农业输水功能外,还充分考虑利用河道水面美化环境和航运的作用,将前三门护城河水面宽规划为60米后改为100米。”书中还展示了当年北京市河湖系统规划初步方案图,护城河在这幅图中呈现出完整的“品”字结构。这也是北京护城河历史中首份资料完整的平面图。

晚报报道补白

为历史留下珍贵资料

既然河道拓宽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工程到底是自哪里起,到哪里止?附近的桥梁通道是否受到了影响?据赵知敬回忆,这些在总规中并未铺陈详述。幸运的是,《北京晚报》对此做了详实的报道。

1958年3月16日,一篇还是繁体字出版的《北京晚报》新闻中这样写道:“这一工程的今年施工部分,是从宣武门西麟阁闸起到前门东车站南面的洋灰桥止,全长2.7公里,工程将尽少拆除沿岸建筑物。”报道中还写道,为配合工程建设,“宣武门附近弯曲的河道将裁弯取直。宣武门、和平门和前门跨越河道的桥梁,将改建成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桥,在前门要修建桥梁钢座,以便将来使这里的交通改为上下行道。前门西车站和铁路线已经大部拆迁完毕。”

无论是从前三门河道当年的扩建细节,还是前门附近那些老北京建筑及交通的演变历程来说,这篇报道都为史料添上了一份珍贵的参考。

河道拓宽后,引入了永定河水,集农业灌溉、防洪排水及环境美化功能于一身,北京多了几分古城新姿的韵味。

晚报的老读者傅先生今年70多岁了,他对记者聊起了那次河道拓宽后的情景:“那时候北京城内没有现在这么大,大家大都住得离那儿不远。我正上小学,总路过前三门护城河。那条河河水很清澈,我和同伴们放学后会卷着裤腿儿在里面摸鱼。”

时时关注城市规划

晚报与河道一路相伴

前三门脚下的河水并未流淌至今,《北京晚报》记录下了它为配合城市建设所经历的改变。

“1969年开始修建北京地铁,地铁一期位于前三门护城河北侧……为配合地铁、二环路等工程建设,前后把前三门护城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全部以及北护城河部分封盖,全长20公里的护城河成为地下暗沟。”这段来自《北京晚报》2014年3月11日34版中的报道,回顾了前三门护城河生命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为确保北京修建地铁安全,部分护城河改为暗沟。

2002年5月13日,《北京晚报》在头版的《北京将现弯弯古河道》一文中写道,一位水利工程师表示,今后北京治河将遵循能弯就弯、弃“暗”投“明”等原则,尽量恢复古都自然风貌。报道还说,“近日编制完成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定,北京将恢复移河、菖蒲河、前三门护城河等古城水系。”

如今,虽然护城河尚未完全恢复原貌,但其泄洪通道——曾在清朝湮没的三里河,已重现新颜。垂柳栽成路,画桥两畔新。小溪落红飞,朱门莺燕啼。前几天,当记者探访此地,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流动着古典气韵的景象。实际上,这条河是去年4月才完成复建的,而《北京晚报》则分别在去年4月、5月、11月对此条河做了多篇图文报道,拉近了前三门护城河与北京市民间的距离。

不论何时,水总是与人类生命相伴相依,水利工程则是由人类创造的、象征社会发展的壮观标志。这也就能解释得通,为何北京城中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关注着一条环绕在前三门旁的护城河了。如今,《北京晚报》仍在千家万户传阅,护城河道还在前三门前坚守。河道内的流水已踏岁月而去,但新老北京人对水的追逐一直回绕着潺潺之音。今后,《北京晚报》还将持续关注新时代下北京河湖的新流向,推动着城市生态与北京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殷呈悦

 

分享到

一篇报道结缘《北京晚报》 打开信报箱阅读一座城

60年晚报故事:北京人的“念想儿” 纪刚参与筹办《北京晚报》

著名语言学家程祥徽:《北京晚报》是我的“数据库”

老读者忆往事:《北京晚报》曾为我当“红娘”

《北京晚报》老读者将家乡报带到日内瓦 制作剪报30余年

王玥波与《北京晚报》的故事:攒了整整八柜子报纸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圆满闭幕 不说再见晚报和您天天见

话剧《北京人》首演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五色土副刊两位专栏作家与读者分享 “晚报给了我学习创作的平台”

展览现场按图索骥 晚报帮读者五天找到失联九年的小学同学

北师大退休教师谈与北京晚报渊源:看晚报已成为家风

三年时间,这里发生巨变

北京通报7家单位巡视整改情况

北京全市普降中雨,晚高峰出行注意安全

北京今年优化增设公交线路超百条,乘车更顺畅

天通苑添1.2万平方米绿地公园,12月正式建成开放

见火不慌,抬手就灭!北京将每年培训30万“准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