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五色土副刊两位专栏作家与读者分享 “晚报给了我学习创作的平台”

2018-03-30 11:31 北京晚报 admin

2018年3月30日讯,“给我签个名吧!”本报五色土副刊专栏作家辛上邪一走进《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现场,就遇上了热情的读者。辛上邪连忙返回车上,拿回17本新书《最好的时光留给你》,摆在桌上,开始签售。记者发现,来到现场的读者大部分是年轻的妈妈。

五色土专栏作家赵大年像

拿着刚签售的新书,来自石景山区的年轻妈妈孙涛说,“今天赶过来,就是为了看展和看书这两件事。”“我觉得到国外读书,外语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三观要正,要知道出去干什么,是去学习……”手上忙着签售的辛上邪,还不停地解答读者的提问。不到半小时,就签售出了15本。

在辛上邪忙着签售的同时,网络推理小说作家呼延云慢条斯理与读者聊起了他给晚报副刊写专栏的经历:《北京晚报》办得挺好的,从小就爱看五色土,现在正在写五色土专栏“叙鬼笔记”,一写就是两年多。刚开专栏时,只想对明清古代笔记中的奇案,用现代科学的方式重新解构;可晚报的包容度太大了,对作者没有束缚,结果越写越宽,原本只写单一的案例,现在变成把大量的古代笔记围绕一个主题综合成一篇文章。目前已经写了100多篇、70多万字了。这个专栏已成为最受晚报读者欢迎的专栏之一。

说到新媒体,呼延云认为这是大趋势,但新媒体不可能完全替代纸媒,两者应该是一种并行的状态。晚报作为一个传统媒体,首先要守住自己的长处,同时把新媒体当成另一条腿。

对于呼延云的说法,辛上邪也有同感。她说,在五色土副刊这块园地,从“闲事”、“人文”专栏,一直写到“诗歌”栏目,是晚报给了她一个学习创作的平台,很多读者是通过关注晚报,才关注了她。“像陶文鹏先生评论我的诗文:‘材料看得比较全,涉略很广泛,连现当代诗都能写’。既有鼓励,也有建议。”“从五色土的读者,到专栏作家,挺自豪的。”辛上邪说,这么多年,一路写过来,北京晚报给她带来了很多读者,也让她与晚报、与读者共同成长起来。辛上邪还自豪地说:“向其他报刊投稿或约稿时,我的简介是:‘我是《北京晚报》的专栏作家,也给《今日中国》写文章。’就这一句话,认可度相当高。”
两位专栏作家与读者一直聊到下午5点,才依依惜别。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龙露 文并摄

分享到

一篇报道结缘《北京晚报》 打开信报箱阅读一座城

《北京晚报》记录前三门护城河发展 见证北京人60年“逐水梦”

60年晚报故事:北京人的“念想儿” 纪刚参与筹办《北京晚报》

著名语言学家程祥徽:《北京晚报》是我的“数据库”

老读者忆往事:《北京晚报》曾为我当“红娘”

《北京晚报》老读者将家乡报带到日内瓦 制作剪报30余年

王玥波与《北京晚报》的故事:攒了整整八柜子报纸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圆满闭幕 不说再见晚报和您天天见

话剧《北京人》首演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展览现场按图索骥 晚报帮读者五天找到失联九年的小学同学

北师大退休教师谈与北京晚报渊源:看晚报已成为家风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