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臣”
近年来的清宫戏,清代大臣在影视剧中露脸最频繁的,莫过于和珅、刘墉和纪晓岚,一干政治明星。其实很多都是“戏说”。不要说现在各种影视剧,就算是小说,也和真实的历史不符,最典型的如《三国演义》,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只有读《三国志》。
作者:一鸣
不仅文化史如此,书法史乃至整个社会史也不免存在错位颠倒的情况。比如书法史中,“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郑板桥,郑板桥在民间名气大、故事多,但在书法史中,名气和水平远不如金农。明代唐伯虎在民间有很多传说,诸如三笑点秋香等等,而在书法史中,成就和影响远不及董其昌、文徵明。再比如社会史中,包拯的“青天”形象深入人心。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是有交集的,但在所有的包拯电视剧中,看不到两人的影子。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过欧阳修的荐举,还曾是上下级。王安石的整部《临川集》,竟无一字提及包拯,估计对老包很烦。按照现在的话说,都很有个性哦。
刘 墉《论<平复帖>》
这里所列清代京官书家,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刘墉,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世称“浓墨宰相”。民间常说“刘罗锅”,事实并非如此。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成为出处。也有人说,刘墉在皇帝面前表现谦卑,经常哈腰所导致的。事实上,刘墉不可能是罗锅。清代选官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身”居首位,要求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面试一关就过不了。1958年发掘了刘墉之墓。测量后发现,刘墉小腿骨长达75厘米,推算刘墉生前身高应在一米九左右,从骨骼的各种数据来看,没有任何驼背迹象。
纪昀 行书《节临王羲之〈圣教序〉轴》,纸本。纵133厘米,横64厘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
刘墉书法是典型的“馆阁”底子。因为时间久了,功力深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世沧桑化到笔下,流露出来,看到了性情,就有了自己的个性。 和珅和纪晓岚的字都是典型的“馆阁体”,功夫不相上下。从作品可见日常书写状态。纪晓岚是临《圣教序》日课;李鸿章的字也是学《圣教序》的。民间人称“李二先生”。有史料说,李鸿章本姓许。他们的大字书法一般很难看到性情,必须修炼得无懈可击。
李鸿章 炼心略似无波井;养气真如出岫云。纸本,行书,纵125厘米,横28厘米×2。现藏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陈廷敬初名敬,因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在康熙朝做到内阁大学士,赐谥号“文贞”,是清朝最高级的谥号,仅次于“文正”。曾国藩谥号乃“文正”,可见声誉之隆。
陈廷敬 行书《静明子寿序》。
林则徐为人所熟知主要是“虎门销烟”的壮举。在福建,林氏是大姓,著名人物:林长民、林觉民、林徽因,还有翻译《茶花女》的林纾。就连妈祖的原名也叫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
林则徐 碧梧翠竹新诗料;红雨青山旧酒人。
高士奇是专职书画家。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陈宝琛乃宣统皇帝授读,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并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宠信。
陈宝琛 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纸本,纵169.5厘米,横38厘米×2。现藏福建省博物院。
郭嵩焘现在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他可是中国第一个职业外交官,第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此前,有魏源号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焘 《行书折扇》 纵18.5厘米,横54.5厘米,现藏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
最后要介绍的,是另一位书法高手,既荣膺状元,又是两朝帝师的翁同龢。《古春风楼琐记》等书记载,近代书法史中,大书法家梁鼎芬、潘祖荫、翁同龢、沈曾植和李瑞清,都是“天阉”。按照时下的说法,就是不能生育。古人没有仪器检查,主要判定标准是有胡须与否。然而这五人画像并不一致,李瑞清无须,潘祖荫须少,翁同龢、沈曾植是长须,梁鼎芬更是外号“梁髯”。估计是有人编排,以讹传讹。当然,这些既无损于他们的清誉,更不会降低作品的价值。
翁同龢 《行书录苏东坡论书语扇面》,纸本,高18厘米,宽52.5厘米。癸卯(1903年)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有意思的是,刘墉与翁同龢都是学颜真卿的,刘体现了阴柔之美,柔中有刚,翁展现了阳刚之气,刚中有柔,两人同时又都学米,刘得米字清雅,翁取米字爽利,各见不同,所谓“学书贵在法,而其妙在人”。
和珅 《佛说无量寿经》(局部),泥金书。
清代官员书家,他们无一不赫赫有名,见证了整个清代历史兴衰起落。一部书法史,既有笔墨柔情,也有刀光剑影,既包括文化,也蕴藏政治,更能窥见整个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