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历史中有很多字迹漂亮的医生,这些处方笺被世人当作书法墨宝珍藏

2020-05-21 15:26 北京晚报 TF017

因为专业分工的发展趋势,如今医生写书法,变成了“跨界”。即便如此,仍要做到在两种专业上皆有过人之处,否则就成了“越位”,差别在于能否融会贯通。书法家和医生,文化精神声息相通,是传统文化大树之上的不同分支,始终血脉相连。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汪 笙


孙中山“博爱”横幅。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年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从事“医国事业”。(图1)

近代以来,孙中山(图1)、鲁迅(图2)和郭沫若(图3)三人,最初是学医的。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仍坚持以中医为主,如马一浮(图4)、陆维钊(图5)、张宗祥(图6)、诸乐三等,他们几乎和古代的前辈医家们没有太大区别,以大儒或学人身份同时介入书法和医学领域,一通百通。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和时代因素,对于人性和人生的塑造具有双重作用。

历史中还有很多写着漂亮字迹的医生,如许胤宗、徐之才、叶天士、徐春甫、龚廷贤、薛雪、徐大椿、范文甫、谢利桓、丁甘仁、恽铁樵、王仲奇、肖龙友、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陈道隆等,虽然在书法史中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然各自书法皆臻上境,留下的处方笺被世人当作书法墨宝珍藏。

这次新冠疫情,使得中西医之争风云又起,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实质是文化观念和文化思维的差异。中医和书法,皆吾国粹,并非虚言,在文化精神上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中医诊断除了关注具体的病症之外,还要注重节气的变化,四季的轮回,人事的悲欢离合,情绪的悲喜忧怒,所谓“七情致病”,人生病不只是生理原因,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原因,既是人身,也是人生。同样的道理,书法也不仅仅只是重视技法,强调个体的文化修养,和人事、人世密不可分,自始至终强调“书如其人”,书法重视全面修养尤其是精神方面,绝非唯物是用。对于书法家的尊重,除了个人原因之外,更主要是对于文化艺术的敬畏。对医生的尊重,包含有感恩的成分,医术比艺术更有现实价值。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中医和书法始终会在那里,不生不灭!

鲁 迅

鲁迅《赠坪井先生〈答客诮〉》立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后“弃医从文”。 (图2)

郭沫若

郭沫若“故宫博物院”题匾。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图3)

马一浮

马一浮录《庄子语》:“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浮,号湛翁。引进马克思《资本论》进入中国的第一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医理论积淀深厚,亦有临床实践。(图4)

陆维钊

陆维钊“冲霄汉,起宏图”三言对联。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以书法驰名于世,熔篆、隶、草于一炉,独创“蜾扁”。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20岁时因大病而开始研读古医书。家中先祖有精于医术者,为清代御医陈莲舫所激赏,故幼承庭训,一生坚持。给人看病的药方汇成《医方录》。 (图5)

张宗祥

张宗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六言对联。

张宗祥(1882-1965),谱名思曾,后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近代学者、书法家。写字运笔如飞,一昼夜能抄二万四五千字。一生抄校九千余卷古籍,前无古人。工诗能文,精鉴赏,精通医药、戏曲、文学等。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图6)

(原标题:仁心妙墨)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看梁思成、钱钟书、林语堂书法,品世家翰墨风范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赵长青坐地敛财,莫让艺术变了味

清华校长梅贻琦人称“寡言君子”,也被戏称“酒圣”,这一点令人玩味

黄侃五十大寿之时,其师章太炎准备了一副对联,竟“一语成谶”

这些无意成为书家的北大教授们,各自的笔墨功夫皆不俗

大书法家冯恕:进士翰林实业家,保护毛公鼎的功臣

古代书家多为文人学人哲人,明代大字热兴起,书法为何有别于前朝?

青史留名的书法家都是达官贵人?“人以书传”贵于“书以人传”

浅谈明代宫廷里的书法大家 欣赏张居正海瑞姚广孝作品集锦

明朝16位皇帝书法集锦:识者称朱瞻基造诣可与宋徽宗比肩

北京地域书风始于“燕系书法”,“天咫墨存”详叙京华今古书风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