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诗文万象:唐诗格律的秘密

2019-11-28 07:50 北京晚报 TF003

读研究生时,我花了一两年时间读陆游,翻开《剑南诗稿》,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诗作以外,你会在老诗人笔下看到他的昼寝、读书、散步,亦或是一些岁时即景。那是一个平淡却不乏趣味的世界,因为诗,记忆并润色我们的生活。

作者 诸雨辰


资料图 新华社发(焦宏涛 摄)

一旦说起写诗,大家都知道一个比喻“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罪魁祸首似乎往往被归结为诗的格律。其实正因为有格律的“束缚”,有些感觉可能因为格律问题难以措手,诗人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张口就写,这反而强迫着诗人必须更细腻地去观察事物、体会情感,又需要考虑这些感受、意象怎么布局组合。于是写完这首诗,诗人的感受力也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所谓的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人可能会误以为“近体诗”就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其实是错误的。“近体诗”的概念由唐人提出,所以是唐代的“近体”,以区别于汉魏六朝的“古体诗”,它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一般认为,近体诗产生于初唐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开始使用格律诗相互酬唱,接着在一定范围的文学圈子中逐渐形成影响,最终带动了整个社会诗歌风气的变化。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律者,六律也。谓其声之协律也,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严不可犯也。”说它“如用兵之纪律,用刑之法律”,意指这种诗体具有非常严格的体制要求。那么具体来说,格律诗都有什么体制规范呢?

最基本的当然就是平仄。中国哲学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格律的要求也就是保证一首诗的阴阳和谐,所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与仄在排列上是和谐分布的,既相互对应又在一定语境下相互转换。平声对应于今天的阴平(一声,如英)和阳平(二声,如营),所以汉语的古今变化有一条规则叫“平分阴阳”。而仄声字就要相对麻烦一点,除了今天的上声(三声,如影)和去声(四声,如硬)肯定是仄声之外,还有一个入声字的问题。

所谓入声字,是古音中一种短促的急降调,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了入声字,古代入声字被分到了平、上、取三部,称“入派三声”。比如屋、别、雪、陌等等,在今天我们会分别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是在古音中它们全是入声,而入声字也是仄声。而这样一来,今天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学习写诗,就很可能在入声字的问题上出错,特别是那些被派入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韵书,或者现代检索手段去记忆这些入声字。

确定了平声字和仄声字后,就要看平声与仄声则组合了。格律诗的基本规律是一句之间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交叉,对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分别与前一句(即出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平仄相反,这条标准称为“相对”。此外,上一行第二句(即对句)的第二字与下一行第一句(即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保持一致,这条标准称为“相粘”。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所以各联(行)的对句要保持平声结尾,那么相应地,前面的出句就要保持仄声结尾。一般来说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的平仄有一定调整空间,所以俗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就是说第二、第四、第六这三个关键节点必须守住,而第一、第三、第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调整。

相对原则、相粘原则,这些看起来像公式一样复杂,有没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呢?启功先生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概括,称为“竹竿律”。我们先把平平与仄仄相间排列起来,( "-"表示平声,用“丨”表示仄声。)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把前五个字截出来,就是“丨丨--丨”,这句放在第一行第一句(出句)。然后顺次截第二至第六字,即“丨--丨丨”,这句还是仄声结尾,所以只能放在第二行第一句(出句)。再顺次截第三至第七字,即“--丨丨-”,这句和第一句很明显相对,所以放在第一行第二句(对句)。再顺次截第四至第八字,即"-丨丨--",这句很明显和第二行第一句相对,所以放在第二行第二句,后四句只要重复一下就好。如果是七言诗呢,那么只要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对的字。此外,作诗可以以“丨丨--丨”开头,也可以以“丨--丨丨”开头,前者称为仄起(因为第二个字为仄声),后者称为平起(因为第二个字为平声)。因为这个序列竖过来就像竹竿一样,所以启功先生形象地称其为“竹竿律”。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了相对还要有相粘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粘法的限制,写诗就很可能就每句都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顺下来,如果一两句的格律重复还好,若是很长的诗老是一个调子的话,就未免单调了——实际上,唐代格律诗的前身“永明体”就常有这种格律单调的问题。有了相粘法,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句后面就必须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于是强制性地转换了节奏,诗歌在音声上也就避免了平板。

对于格律诗法的探讨,古人著作可参考王士禛的《律诗定体》、赵执信的《声调谱》,今人著作则可参考王力的《诗词格律》以及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

(原标题:唐诗格律的秘密)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往来频繁,这位遣唐使曾让李白声泪俱下写下诗文

《唐诗三百案》打造“诗风”探案 李柏蓉付嘉现场“破案”

偏爱挑战成见重解经典的女学者欧丽娟:不仅推翻别人也推翻自己

《唐诗三百案》开机 陈俊恺深情演绎幼年男一

诗词歌赋寄乡愁 唐宋大家为何“睹月思人”?

韦应物:大唐的余音 “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六神磊磊新书从金庸走向唐诗 结果“一边海水一边火焰”

不可方物:手持如意高窗里

网红六神磊磊用“奇招”讲唐诗 鼓励孩子有一个文学偶像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唐诗热” 命运多舛诗人中数卢照邻最悲催

大唐传奇:功德圆满的贺知章 耄耋致仕皇帝相送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