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经历了怎样的危险?18分钟发言成外交史经典

2019-08-01 08:36 北京晚报 TF003

上个世纪50年代召开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亚非国家自主讨论切身利益问题的重要国际会议。新中国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代表团与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张宏喜 前驻坦桑尼亚大使、前驻纽约总领事


1955年4月,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新华社发

故事

周恩来无惧危险毅然赴会

与会代表纷纷找周恩来签名留念。 新华社发

1954年12月,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宣布一致同意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当时的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希望周恩来总理能亲自率团出席并访问印尼,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也是坚定支持邀请中国。当时亲美的锡兰、巴基斯坦曾反对邀请中国与会。在吴努的坚持下,最终中国受到邀请。

台蒋当局获悉周恩来要赴会的消息后,策划了暗杀阴谋。面对劝阻,周恩来说“临阵不换将”,毅然前往。1955年4月11日,台湾特务机关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空中爆炸事件,机上15人罹难。其实我方租了印度的另一架飞机,周恩来一行于14日抵达仰光。敌人的暗杀计划未能得逞,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已震惊了世界,引起正义和善良的人们对凶手的愤慨和对中国的同情。

16日周恩来飞抵雅加达,印尼派大批警察严密保护。代表团人人提高警惕,副团长陈毅元帅说他也是总理的警卫员。驻印尼大使黄镇的夫人作为替身坐进周恩来的专车。就连台湾派出的特务竟也有一位良心发现,以“反省过来的暗杀队员”名义给中国大使馆写信,说请大使馆注意并通知印尼当局,把暗杀队“一网打尽,保全周氏”。

“求同存异”打开外交新局面

4月18日至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会上有几个国家代表发言离开原定主题,大讲他们的意识形态,引起混乱。尼赫鲁、吴努等十分着急,担心会议会背离初衷而失败。

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到周恩来身上。一位记者报道说,周恩来聚精会神地仰着头听,镇定自若、不急不躁。4月19日午休时,周恩来决定把原来准备的正式发言散发,再临时起草一个补充发言在大会讲。他口述,秘书浦寿昌记,写好一张就交由翻译译成英文,很快拟出中英文讲稿。下午,周恩来从容走上讲台,清晰、稳健而坚定地说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周恩来的这个发言共18分钟,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

大会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委员会,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在21日的政治委员会的会议上,又突然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新殖民主义问题”,并点到中国的名字。周恩来立即起身声明说他不能同意锡兰总理的言论,要求保留明天就此发表意见的权利。次日会上一下子来了很多记者,他们以为会有一番激辩,但只见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并不准备在这里参加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因为这不是会议的目的。他告诉大家,他已经在会外同锡兰总理交换了意见。就这样一场风波出人意料地被周恩来悄悄地平息过去了。周恩来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高超外交艺术被人广泛传颂。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说:“周恩来在会议上赢得了每一个战斗”,“周恩来是会前的敌人,会后的朋友。”路透社记者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

亚非会议后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有11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进一步大为提升。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也从此广泛流传开来,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外交问题,还是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凡能真正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处理,通常可以取得较好或很好的效果。

风云

周边外交

从不以邻为壑

我国的周边国家20个,如以大周边概念论,我周边国家在40个以上。尤其是近邻,山水相连,所以周边外交必为本国外交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推进周边睦邻友好,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纵观新中国70年来的周边外交,以下三点不容忽视:

第一、要有先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从毛泽东思想和周恩来外交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我国外交不断取胜的思想理论武器。

第二、始终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外交无不首先维护本国利益,凡外国侵害我国根本利益我们必针锋相对,但从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而是在合理范围内互谅互让,多做有利于世界人民的事。

第三、要照顾历史,更要与时俱进,摒弃陈旧思维。针对当今时弊,提出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方能解决问题。

(原标题:求同存异定调万隆)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怎样把人民团结起来?

周令钊的画笔和苏席华的钢刀,了解人民币背后的光荣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片土地从“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人民手中

“人民邮电”四个字从何而来?主持人王刚曾收到毛泽东亲笔题字回信

回顾人民出版社发展史,《毛选》无一差错创纪录

周恩来定调,毛泽东命名,人民大会堂不仅是座建筑,还是一座政治工厂

1932年《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激起千层浪

太庙改造成人民文化宫,曾经的皇家禁地服务劳动人民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反腐“第一枪”震慑全中国

杭州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见证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

新中国首部法律《婚姻法》由邓颖超为首起草,普法演出一票难求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