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芝麻情缘:既是昔日节令习俗,也是舌尖离不开的美味
北京这些与芝麻有关的胡同,只是反映出芝麻与北京人情缘的一部分。其实,小小的芝麻早已深深嵌入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李仲民
资料图 孙戉/摄
明代的刘侗在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京师一年之中各个节令的习俗。其中便记有:“(十二月)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年初一凌晨),辞旧迎新的时候,芝麻杆放在门檐和窗台上,是当时的一种习俗。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还提到:“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蔴秸撒之,谓之:跴岁。”这一天,由无数四合院组成的老北京胡同街巷之中总会时不时传出一阵阵“劈里啪啦”清脆欢快的声响。人们以“碎”谐“岁”,寓意吉祥,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早年间芝麻秸还在人们日常生活发挥一项特殊的用途。清人福格《听雨丛谈》记载:“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为细枝,涂硫磺于顶,遇火即燃,用以引烛。”大约在明初,京城里以制造、贩卖取灯为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集市。现如今在前门煤市街和北河沿大街一带仍可以找到以“取灯”命名的胡同。这种取灯民国时期京城里尚有出售,直到最终被北京人称作“洋取灯”的火柴所取代。
除了用,最让北京人无法割舍的是对芝麻饮食上特有的偏爱。可以说,它早已深深的被植入到北京人的味蕾记忆之中。芝麻烧饼是老北京人的心头爱。许多老北京人就是在一两枚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鲜味美的芝麻烧饼,佐以一碗顶着热气儿的豆泡丸子汤的品味中开启新的一天。
芝麻酱也是老北京人一年四季的必不可少的伴侣。夏天,不少凉拌菜离不开芝麻酱。拍黄瓜少不了它,拌凉粉儿少不了它,以帝王命名、有着最好吃的白菜美誉的“乾隆白菜”更是少不了它。
京味美食作家崔岱远在《一面一世界》一书曾提到,有那么几年,北京的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心里非常着急,他懂得芝麻酱凉面就是闷热的伏天里北京人的命。于是,老舍先生呼吁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从那以后,北京人的副食本儿上就少不了芝麻酱这一项了。
时至今日,每月固定拿着自家的酱罐和副食本儿去副食店里打散装芝麻酱的情景,依旧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北京人的集体记忆。
曾几何时,油炸馒头片上抹厚厚一层芝麻酱,其上再洒以白糖是多少北京孩子们梦寐以求却难得一食的美味;在春游的小书包饭盒里又怎么能少得了头天晚上母亲亲手烙制的香甜诱人的芝麻酱糖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