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做花灯、卖芝麻秸、放花炮……老北京过除夕的习俗都有啥?

2019-02-01 08:33 北京晚报 TF021

老北京逢年过节有挂红灯迎新年的习俗,每到腊月,街市上卖灯的店铺和摊商就多起来了,到处红灯高悬。那时家家门口都会挂红灯,小孩子则提着红灯到处逛,营造出一派新年的喜庆气氛,北京城也就有了浓郁的年味。

作者:何大齐


做花灯

做花灯

除了红灯,能工巧匠们还陆陆续续创制出一些带有娱乐性的灯笼,例如用竹批儿扎制成各种造型——红金鱼、绿蝈蝈、带花的桃子……,用油纸糊在竹架子上再画上图案加上提梁,深受儿童的喜爱。童年时一到过年,父亲就买很多种类的动物灯笼,孩子们点上灯一起在前后院游走,哪儿黑往哪儿去,黑暗里立刻光明一片,实在太好玩了!

还有一种叫“走马灯”的,它是个六边形的筒子,上面装一个伞型的风轮。灯下面点燃的蜡烛热气向上流动风轮就转了起来,带动装在竖杆上的各种戏曲人物,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全都动了起来,绕着蜡烛转,把影子投在外层的白油纸上,十分的神奇,这也成了欢度除夕的一大乐事。

卖芝麻秸

因为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所以芝麻这种农作物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寓意,“踩岁”的民俗也由此而生。我小时候家里长辈在除夕晚上,会把芝麻秸铺在院里再让孩子们上去踩碎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奶奶说这叫“踩岁”,祝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越来越好。“碎”与“岁”谐音,寄托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卖芝麻秸

老北京民俗中,过年有“三岁”——守岁、压岁和踩岁。芝麻秸因此也就成了过年备办年货时的必买之物。农民在寒冬腊月,把打成捆的干芝麻秸,挑进城走街穿巷吆喝 “买芝麻秸来——”,很受老百姓欢迎。

放花炮

春节放花炮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古代每逢腊月三十除夕之夜就有一个叫“年”的恶鬼来伤害人,在火药发明之前,人们用火烧竹筒使之爆裂发出巨响吓退“年”,“爆竹”即由此得名。后来有了火药和纸张,就用纸张卷成圆筒装上火药点燃爆炸,而这种习俗也由防“年”逐渐演变成除夕制造节庆气氛的一种娱乐方式。例如带响的为炮仗,最初只有单响的叫“麻雷子”,其形体粗大,装药多声音也大;后来发明了双响的“二踢脚”也叫“二梯子”,第一响把它打上天空,然后在空中炸开第二响,其声音巨大还伴有火光。之后又发展出把单响的编成串,点燃后发出密集的噼里啪啦的连续声响而营造出更加火爆的吉庆气氛,这就是后来所说的 “鞭”。

放鞭炮

除了炮仗,还有不带响的“花”。记得当时比较常见的有一种叫“起花”,是在爆竹上加一根长长的苇子杆,点燃后不爆炸而是从下面喷射出火焰向高空飞去。“起花”尾部可以喷出一长串的火光,能飞几丈高,十分耀眼。还有一种铜钟形的,泥制外壳,金色,内填火药,上面有一小口用纸贴住,燃放时揭去纸片点燃引信,口部就会喷出伞状的火花,先是越喷越大之后慢慢变小最后还会冒着小火苗迟迟不灭,场面十分壮观,放花时全家围观拍手喝彩的情景现在想起还是历历在目。老北京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这话不假,我那时就是个热衷放鞭炮的小子。

 

(原标题:老北京春节习俗之除夕 )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老鼠嫁女”体现人对鼠的矛盾心理,周作人为此写的诗充满童趣

“新四大年俗”盛行,可知百年前外国人笔下的北京春节是怎样的?

老北京芝麻情缘:既是昔日节令习俗,也是舌尖离不开的美味

老北京过年每天都有讲儿!大年二十五到三十儿都干嘛?照片告诉你

古人将冬至过成“小春节” 那时都流行什么玩儿法?

七夕刚过“鬼节”来了 “盂兰盆会”“张水灯”这些习俗是为啥?

先秦时迎秋除祭神还杀人! 古代立秋都有啥习俗?

今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这些习俗您都知道吗

白塔寺老街坊们自己办庙会 原汁原味还原老北京习俗

曲水流觞“三月三” 古人在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怎么过有讲究 看看中国古人有哪些习俗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