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外卖骑手,小学生社区巡逻,“小巷管家” 不只是“随手拍”
在朝阳区,千名美团外卖骑手成为“小巷管家”,他们通过“朝阳群众管城市”监督管理平台曝光问题,参与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而在西城区,30名小学生成为玉桃园社区的“街巷小管家”,他们在社区巡逻,带动全家一起为社区环境做贡献……
如今,全市已招募超过两万名“小巷管家”。在队伍日益壮大、主体更加多元的同时,“小巷管家”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朝阳——
上岗两个月提交七次 问题一天内处理反馈
25岁的美团外卖双井站骑手常凯从未想过,自己不仅当上了“朝阳群众”,还成了“小巷管家”,“之前只在网上听说过‘朝阳群众’,但不知道自己也能参与其中,至于‘小巷管家’,更是没觉得会跟自己有关。”
今年1月,朝阳共青团、朝阳城管委联合美团外卖平台发起“美好朝阳骑士”项目,并在双井、劲松、潘家园三个街道启动试点。在宣导会上,包括常凯在内的100名美团外卖骑手成为首批“小巷管家”。两个月后,这支队伍的规模已经扩大到1000名。
“工作人员现场指导我们完成注册,还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关注‘朝阳群众管城市’公众号,进入‘曝光平台’,选择‘小巷管家’的用户角色,点击‘我要曝光’,提交相关信息。”常凯表示,曝光类型包括堆物堆料、暴露垃圾、游商占道、店外经营、共享单车乱放五种,确定以后再进行属地选择,并根据定位选择具体地址,详细描述曝光问题,“按照使用说明,需要拍摄三张照片,第一张要能反映问题内容,后两张要能反映问题发生地点,例如街道路牌信息、建筑物地址信息等,方便工作人员快速找到。如果所反映的问题在48小时内得到回应,可以在个人中心里查阅曝光问题的处理结果和积分奖励。其中,举报有效积1分,已处理积3分。”
作为外卖骑手,常凯每到饭点前后都要争分夺秒地奔波于商家和顾客之间。而非高峰时段,则立即化身“小巷管家”,在他所熟悉的周边街巷里巡逻。“过去其实也会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或者环境卫生问题,但没有这样的身份,就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想反映,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成为“小巷管家”以后,常凯明显感觉到了变化,“无形中有了一种责任感,觉得关心周边环境是自己的分内职责。另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送餐过程中不逆行或闯红灯,不乱停乱放。”
上岗不久,常凯便在百子湾南二路76号附近发现了一处暴露垃圾的情况,“在人行道上堆了好多,行人都要绕着走。”按照要求提交后,常凯在第二天上午便收到了反馈,“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解决,在曝光记录里,还可以看到三张处理后的现场照片,对比很鲜明。”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常凯越发觉得动力十足,上岗两个月以来,他已陆续曝光七次,并且全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得到有效处理,“除了曝光不文明行为以外,今后是否也可以反映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小巷管家’不仅当好监督员,也能传播正能量,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
西城——
带动全家人共同参与 党建协调会发挥作用
上周末,家住玉桃园社区的五年级小学生张思南穿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戴上胸牌,开始了新一轮的社区巡逻。自从2月22日正式受聘为社区的首批“街巷小管家”,这便成了他的一项日常工作。
“我们在寒假组织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社会责任感也很强,就决定把他们也纳入‘小巷管家’的行列,带动全家人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玉桃园社区党委书记周冠南表示,授牌仪式当天,还特意请来街巷长分享经验,并由新街口城管执法队的工作人员解读“街巷小管家”的职责。
“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利用休息时间,或者在上下学的路上,重点关注大件垃圾或渣土堆放等问题,以及遛狗不栓绳、不清理狗粪等不文明养犬行为,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维护所在楼院的环境卫生。家长帮忙拍照后,发到我们的玉桃园社区青苹果活动群里。”据周冠南介绍,社区还对“街巷小管家”制定了积分规则,例如,主动清除社区狗粪或小广告积5分、主动打扫楼道卫生积4分、发现堆放装修垃圾积3分、劝导一起不文明行为积2分等,积够10分可以在志愿北京上记一次时长,年底还会将证书送到学校。
在一次巡逻中,张思南发现21号楼3单元西墙附近有大量垃圾堆放,便请同行的妈妈反映到微信群里。“上午十点多发过去的,下午两点就反馈了处理情况。”这样的效率,让张思南和妈妈都倍感惊喜,“孩子特别有成就感,干得更起劲了,还带上妹妹一起拿着袋子捡垃圾。”
看到这些,思南妈妈满心欣慰,“现在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连我们大人,也往往对社区不够了解。而孩子成了‘街巷小管家’以后,我们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社区的环境治理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对于孩子和家长们的信任,周冠南也格外珍惜,“有了大家的信任,这件事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她表示,“街巷小管家”反映的问题之所以能够高效处理,并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党建协调会在发挥作用,“我们把‘街乡吹哨、部门报道’这样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向下延伸,把物业等力量也整合起来,及时回应居民诉求,从而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观点——
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 让“小巷管家”走向专业化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一直是难点,而‘小巷管家’作为‘街巷长’制的延伸,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承上启下’的纽带,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形成多元共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教师谈小燕表示,东城区龙潭街道从2017年4月开始率先尝试启动“小巷管家”试点,摸索出一套宝贵经验,“‘小巷管家’最初主要由楼门长、居民代表等组成,实际上是基层代表的再组织化,他们熟悉周边环境,通过日常巡逻,发现并劝阻不文明行为,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加关心社区事务,可以说成功迈出第一步。”
在谈小燕看来,“小巷管家”的意义并不只是用“随手拍”的方式发现问题,“‘小巷管家’既是诉求者,又是协调者、组织者,还是建设者,应当鼓励居民自治,真正做到还权赋能,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而不是被动等待。”谈小燕还提出,要想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从街道到社区,都离不开协调共治,确保‘小巷管家’和‘街巷长’吹哨后,各部门都能及时报到处理,把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结合起来。”
谈小燕认为,“小巷管家”作为新生事物,不能单靠一腔热情,特别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主体不断多元化,更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确保队伍稳定性和工作可持续性,“包括建立‘小巷管家’的管理制度,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进行界定和规范,还有‘小巷管家’的激励制度,应当科学客观、适度合理。另外,要加强培训力度,让‘小巷管家’走向专业化,避免这一角色在复制推广中出现泛化。例如,要想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或者小型工作坊的方式,让他们加深对相关工作职责的认识,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