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潘瑞凤:小巷管家心系百姓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精致得体的妆容、文雅干练的身姿……初见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很难想象她是一位社区工作者。“新时代了,我们也得有个新形象。”她笑起来,亲切又自信。
潘瑞凤,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榜样”等称号。近日,“北京榜样”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图为春节期间,潘瑞凤(右)为社区老人送福字。
潘瑞凤今年48岁,当年来到东里社区上班时只有28岁,是同事和居民口中的“小潘”,“热情有余、经验不足”。
“刚来那会儿压力很大,经常几天几夜睡不好,脑子里塞满了问题,一个还没想透,另一个又冒出来。”潘瑞凤说,后来,她在老书记老党员的传帮带之下,挨家挨户上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居民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天大的事。只要投入热情、付出真情,将心比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潘瑞凤说,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在社区的投射,她及时改变工作思路,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升为居民服务的水平。
东里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停车是个老大难问题。小区有常住居民1280户,车位仅有100余个,登记的车辆却有400余辆。小区停车越来越困难,怎么办?在潘瑞凤带领下,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经多方沟通协调,居委会、小区物业、驻区单位、社区组织、居民等充分挖掘小区内部资源,整合驻区单位的闲置场地规划车位;街道、城管、交通、公安、市政等多个部门联手协调小区周边停车资源,形成联合治理。经过道路改造和引入专业公司,现在,小区内部实现了人车分流、单向循环,并实现了停车管理智能化。秩序变好了,道路变宽了,停车难缓解了,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潘瑞凤说:“在社区工作,就得像绣花似的,一针一针,想细想全,锲而不舍,才能真正给居民办实事。”
东里社区有不少独居空巢老人,怎么服务好他们?这些年来,潘瑞凤带领社区一班人一直在探索。
为了能让老人们准点吃上热乎饭,潘瑞凤东奔西走多方联系,在某局职工食堂的帮助下,为几十名空巢老人办理了能使用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就餐卡,解决了老人们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随着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越来越多,一家食堂不够用了。在街道的支持下,潘瑞凤找到社区附近一家老字号酒楼,以优惠价格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后来,又协调周边的养老院加入服务队伍。加上“15分钟生活圈”网络订餐,社区老人们的吃饭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有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不仅吃饭不愁了,还能吃得顺口、吃得香,特别开心。”她开心极了,“咱家的大爷大妈们吃得热乎,我们心里也热乎。”
照顾社区的老人,这还不算完。一些独居老人,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或紧急情况,身边没人管怎么办?潘瑞凤发动社区党员群众,组建起社区助老特需服务队,结对帮扶老人。服务队建起后,她自己也和多位老人结成了对子。
有位老人无儿无女,潘瑞凤经常前往看望。时间一久,老人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5年的一天,老人突然病危。抢救过程中,老人几次失去意识,但每次恢复意识时,都会拉住大夫的手,反复说“谢谢潘书记”。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社区并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人们的情感家园。”潘瑞凤说,这让她更加坚定了“把社区当成家来建,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居民当成家人看”的理念。
扎根社区19年,她带领社区一班人,开创社区“数字党建”、创建科普特色社区、组建社区助老特需服务队、更换老旧报箱、安装电子探头、申请资金改造小区旧路、安装残疾人坡道……整个小区气象焕然一新。
这么多年来,她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期,加班加点也是常态。“这么多年来,我最对不住的人就是母亲,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潘瑞凤说,“虽然心存愧疚,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小区就是我的家,每一位居民都是我的亲戚朋友,看到咱家变得越来越好,再忙点我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