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潭街道工委书记杜娟:独创“小巷管家”遍布全市
近年来,北京全市上下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冬奥会筹办、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在基层一线,涌现出很多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干部。
张楠 摄
七一前夕,北京市委组织部选了一批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今天起,本报专门开设《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百姓身边的好书记》专栏,对这批来自街道乡镇的优秀基层干部进行系列报道,通过他们扎根基层、实干进取的生动事迹,把握首都发展的强大脉动,感受继续前进的不变初心。
2010年,有着3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杜娟来到东城区龙潭街道,任街道工委书记。而今,她扎根这片土地已近8年。“党”字当先的她,坚持党建引领,不仅将昔日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打造成东城区首条“十无”小巷,还率先将“居民自治”这一秘密群众武器,发展成如今已经遍布全市的“小巷管家”。
3.06平方公里的龙潭辖区,集中了大片老旧小区和小街小巷,本该休闲安逸的老城,因为管理和配套跟不上时代要求,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夕照寺西里就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大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简易楼和木质屋脊筒子楼林立,私搭乱建众多,产权单位弃管。3米多宽的小巷,占满了无照经营的蔬菜水果摊,加上无序停放的汽车、自行车,居民想出来转转,都没有落脚的地方。杜娟决心拿这一片区的“脏乱差”开刀。
街道以“剥洋葱”的方式,用7个月时间分7次拆完了297处违法建设,封堵了19处“开墙打洞”,把之前3米宽的街道拓宽到10米。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杜娟又给这里勾勒出了“提升蓝图”。三个月后,曾经占道的垃圾桶和蔬菜水果摊变成了花箱和便民座椅,凌乱的电线变成了路灯和监控,新增了94个停车位……以前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条小巷也成为东城区首条“十无”小巷。2017年,杜娟把整治提升的范围扩大到光明等社区,全年拆除违法建设738处2.3万平方米,是过去五年拆违总量的1.4倍。
如今,她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她走街串巷了解居民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带着地区非成套住宅楼调研成果,在市人代会上“为民代言”。
在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中,杜娟发现个“怪圈”:一方面政府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想为居民办实事,但有的居民不领情、不买账;另一方面,少数居民遇到问题“等政府靠街道”的惯性思维还比较强,“家园意识”淡薄。她决心打破这个“怪圈”。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小巷管家”的理念雏形渐渐显现。2017年,147人成为龙潭辖区86条小巷的“小巷管家”。居民认领家门口的街巷,主动参与治理。“小巷管家”的概念和做法一经推出,就得到全市上下一致认可。
目前,“小巷管家”已走出龙潭,向全市推广。杜娟又继续带领团队总结一年来的经验,最终组建起“小巷管家团”,对“小巷管家”进行升级,目前已经成立了“安居友邻”“家门同心”等13支管家团。“今后打算再将‘两代表一委员’和‘双报到’在职党员纳入进来。”杜娟想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发挥党员的作用,不断扩大“小巷管家”的覆盖面,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真正在基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