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郭敬明都从这个比赛中走出 这本书更是号称半部青春文学史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作家,文学履历中很少有能绕过“新概念”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于1998年由《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一起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超过20年,从中走出了一大批如张悦然、韩寒、郭敬明、郝景芳等的优秀青年作家。秉承着“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文学宗旨,新概念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培养了许多人文学科后备人才。
杨慕涵
将新概念作文大赛说成半部青春文学史一点都不为过。
说起青春文学史,青春文化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文本精神内涵上的青春气韵和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对时代情绪的激情描述和言说,呈现为年轻人对青春价值的追寻及生命意志力的彰显。从这点上来看,青春文化的精神从五四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随着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的发表,一代代年轻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1956年,新中国的第一本青春文学刊物《萌芽》在上海创刊。《萌芽》杂志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态度,不仅成为了青年作家的起航点,也在某种维度上担任了当下青年文学审美的观察者、引领者和培育者。中国青春文学逐渐从这里成长起来。因此,1999年《萌芽》杂志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堪称当时文坛的大事件。而后,这项赛事为文坛输送了大批新生的力量。
《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收录了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以来每届获奖作文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两篇作品,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与青春书写在风格上的变迁。即使青春文学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笔下体现的形式和角度有所不同,但青春文学总归是由年轻人引领的,爱情、成长、自我意识是大部分青春文学的主题。
书中收录的张悦然于2001年获奖的作品《陶之陨》就是爱情题材,陶是文中情窦初开的17岁少女的爱情寄托。故事除了青春文学中独有的对年轻人思想的体现外,还体现了专属于80后的一部分青春记忆。80后情窦初开时,那时候男女生之间单纯的爱慕被定义为“早恋”,是不被社会看好的,甚至是被抵制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加之年轻人的叛逆心理,爱情便成为了这个时代青春的象征,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独家青春记忆。同时代刘嘉俊的获奖作品《物理班》也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的故事,体现了在繁忙的学业、生活中滋生出来的纯真却无法开花结果的爱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青涩单纯的爱情逐渐被社会所理解接纳,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看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单纯美好又无法开花结果的爱情不再是青春的象征,这类题材的青春文学也逐渐消失。当然,爱情作为青春文学的一大主题仍然存在,但出了这个时代,表现方式已经截然不同了。
譬如,2003年周璐玺的获奖作品《巴洛克与石库门》中涉及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的思考,这些都是近几年我们仍然在关注、在思考的问题。同年获奖的张祯的《白色屏障的后面》是对三年前播出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的爱情以及人生的思考。也许笔触有些青涩,但其对爱情、人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可见一斑。
之后,2010年李田的获奖作品《当波伏娃遇见萨特》中提到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的思想,这无疑是对爱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时候爱情已经完全不是被抵制的了,而是可以大方谈论的东西。故事中的爱情也不再单单是青涩单纯的爱情,而转变为带有一定想法的爱情。与其说这样的青春文学主题是爱情,不如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每篇获奖作品后几乎都有作者自述,是作者站在多年后不再青春年少的角度回看自己当时文章的感受,以及讲述当时写作的心路历程。许多作者感叹面对自己“新概念”时期的文字时感到十分难为情,但那笨拙之作中藏着对文学的恭敬心,藏着曾经的赤诚与天真。纵然许多年过去了,再翻看自己当初的用心之作,仍能感受到一颗对文学创作充满热情的心,以及那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许多获奖者一步一步地在文学世界走了下去,成为了今天文坛中优秀的作家。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使得一批有潜力的80后作家崭露头角。有些作者回顾道,当年正是以参加新概念为缘由,才在忙碌紧张的高中生活中保留了写作的爱好。直到获奖之后,写作的才华才更加被看好,周围环境才给予写作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当时什么都不懂的爱好成为今日赖以生存的技艺,新概念是他们的起点。
(原标题:半部青春文学史)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