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光的约定 北京的中学生记述“光阴的故事”
瞬间存在于每一个时刻中,记忆便由无数个瞬间组成。而那些感动的瞬间留在记忆中,可以让人心存美好。
冯晨清制图
如果可以,不想长大
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三(8)班 张珺涵
我真切意识到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是在那天早上。
当时,我到厨房去找水喝,忽然闻到浓重的煤气味,赶忙把煤气阀拧到关闭,打开窗户和抽油烟机的最大风。
厨房的门一下子被推开,我看见我爸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我刚才是不是没关煤气啊?”我们家煤气开关是双向调节大小的,但只有上端是可以关闭煤气的,我爸又偏偏喜欢下端调节。
我迈出厨房:“是。不过没事儿了,我已经关上了。”过了几分钟,我听见我爸的叹气声穿过厨房的门,传了过来:“唉,真是老了。”
除了劝我爸改掉那个反向旋钮的怪毛病,我找不出别的话来回应他。
突然有点恍惚。感觉上一秒他还是那个陪我去玩定向越野,跑几公里都不会累的“大哥”,现在就变成一个顶着啤酒肚,常常短暂性失忆的大叔了。时间有这么可怕吗?
几个月前,为了找小时候的照片,我把压箱底的相册都翻了出来。照片上,我妈是个戴着金丝边框眼镜、留着利落短发的伶俐女孩,我爸是个留着时髦发型在轮船甲板上神色张扬的帅气青年,哈哈哈哈,和现在差得也太多了吧。接着翻,我又觉得很难过,照片里那个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的小姑娘也长大了,她马上就要成年了,马上就要上大学了,马上就要真正地一个人走进社会了。
我从前谈起大学生活都是满心向往,如今仔细考虑起来,不免觉得有些恐怖。没人再天天跟催命似的催你吃饭和睡觉,没人再追在你屁股后头问你这周末要洗什么衣服或者你想吃什么菜,没人再为你的事情真真正正地彻夜难眠--固然算是一种解脱,可今后学习、交友、工作、生活,都将是一个人去面对,难道不可怕吗?
这种感觉就像我小时候学游泳,到一半学时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浮板撤掉,努力地适应在水中独自挣扎。一蹬腿都够不到底,没着没落,四肢不知道该怎么抓住合适的平衡让自己有规律地动起来,呛水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游泳让我第一次产生畏惧,以至于躲避在厕所单间里的我很多次被老师揪出来,扔进水中,毫不留情。可即使在那个时候,都还有老爸来接我。他会等着我爬到自行车的后座上,然后递给我一根香蕉,或是一条士力架。
我又仔细看了看我爸那张旧迹斑驳的照片,仿佛都能听到海风从他身畔呼啸而过的声音。直到现在,我都还很喜欢听他讲他过去做海员时的生活,听他讲他们开着船游遍世界的每个港口,听他讲他多么怀念船上的那个厨子烧的红烧肉的味道。是不是以后我独立了,这样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啊?
如果可以,不想长大,不想时间再流逝,想一直这样下去。
到现在,我都没敢看成人礼上我爸妈给我的信,仿佛时间会在我读那些字句的时候夺走我最后做孩子的时光,然后严肃地拍拍我的肩跟我说,你,真的成年了。
不过也好--总不能让我爸我妈养我一辈子吧。
当务之急,还是给他们买一套高级的灶具,使用安全,不会再容易煤气泄漏的那种。指导教师 晏辉
等不到的旧时光
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三(8)班 孟熙
十七岁常坐的一辆公交车,今年开学的时候,再也不见了。
那辆公交车是极其普通的单层、长车身。到站时,无论司机多小心,也会左右晃那么几下,车里的人也会随着它倒几下步子,换个更稳的姿势。启动时,那车也不安生,一定是要发出一阵噪音才愿意挪着身子慢悠悠往前走。二环上每天都是各种开得飞快又干净整洁、一看就是商务精英一类的车,像这种最老式、连玻璃都泛着黄的公交车,就像从老照片中猛地开到了现代,开到了全市最繁忙的路段。
那时候,我每天在车站咬着面包玩手机,一听到老旧发动机的声音就条件反射般两三口吞下吃的,将手机揣回兜里,再掏出公交卡,动作一气呵成,再随着涌动的人群挤到车里某处空地。车内环境还算干净,但车座的皮革早已破裂,扶手的花纹内也积满了黑色的油泥。每次周一我都要格外小心,因为不忍心让刚洗好的洁白校服碰上了它。
车内的司机、售票员,甚至乘客,都是他们该有的样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但在我的印象里,司机就应该是在车将要离站时,碰到气喘吁吁从远处奔来的乘客,会开着车门默默等着,听到那句“谢谢师傅了”后只是轻轻点点头,再待那乘客扶稳了后启程。售票员就应该是个有着尖声音的大姐,总是对本已拥挤非常的车厢喊“后面还空着呢”,会看到老人时一直张罗着帮老人找个座位,找不到就把自己的让出来,会经常握着一个布满茶渍的保温杯,冬天打开时,热气就从杯口不断冒出来。而乘客,是那一群每天七点前就在车站候着的人:是学生,手中拿着单词卡,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是白领,偶尔拿手机屏幕当小镜子照,在脸上涂涂抹抹……
那车,每天都载满了人,车上天南海北的口音说起话来,经常是闹哄哄的。当我连续一周面对着崭新的双层巴士时,我才意识到,那辆公交车终于找到了路,终于开回了属于它的旧时光。指导教师 晏辉
宏村见证春秋
北京一零一中初二(4)班 聂纳川
“白墙青瓦马头墙”,进入村落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徽派特色建筑便映入了我的眼帘。
小雨是最好的画师。雨从空中飘下,轻轻地划过我的脸颊,是轻柔、是冰凉,让我的心随之沉静了下来。
天空灰蒙蒙的,远山在雨中若隐若现,时而隐匿在“层层薄幕”之后,时而露出它的苍翠。近处的水如一条银链,环抱着整个村庄,村庄背靠着远山,好一个天造地设的依山傍水之景啊!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水面上激起圈圈螺纹。水中那一片被雨水冲刷的水生植物,泛着翠色映入了我的眼帘。它们虽不是娇贵的名花,却点缀了眼前的这一幅山水画卷,赋予它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站在石板路上向前看去,不必说远处的山色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也不必说随处可见的生机勃勃的青苔,单是远山近水的格局便给村落平添几分空灵与神秘。
来到南湖书院,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冰裂纹的窗户好似透着一股股的冷气,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莘莘学子们“寒窗”下苦读的身影。十年寒窗虽只为考取功名,但汪氏子弟中也不乏才子。我沉浸在与他们一样苦读的状态,并依依不舍地与他们道别。我已经走出很远,学子们“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雨仍在不停地下,似乎又大了些。我在幽深的巷子中慢慢地行走,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汪氏祠堂,从外观看祠堂的建筑并不是十分宏伟壮观,同样拥有着“粉墙黛瓦”的特点。雨滴不时地落在我的身上,促使快步躲到了祠堂的屋檐下。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却让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别看只是那几级台阶,衬着前面的半月塘,却使汪氏祠堂变得十分庄严肃穆。站在祠堂的台阶上,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身为族长的威严与责任感。祠堂伫立在这里已经有600多年,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这个家族的无尽沧桑。
我在村中漫无目的地走着,不时地感叹先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想到让河流贯穿全村大街小巷,并在那个工业并不发达的年代,又是如何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的呢?我转了一圈又来到了村口,这时我才仔细观看村口的这棵大树,感悟岁月在它粗壮的枝干上留下的印记。当年,村民们精心地把它栽种在此处,任暴雨扑打着它的枝干,狂风摇撼着它的身躯,而它依然屹立在这里,见证了591个春秋。
画中的村庄承载着600多年的历史,融汇着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时代的变革。
四季一瞬
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 初二(6)班 黄欣琪
瞬间存在于每一个时刻中,记忆便由无数个瞬间组成。而那些感动的瞬间留在记忆中,可以让人心存美好。
一年四季,一季一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走在春日剪拂的湖边,万般心绪都化作一缕春风,随风飘逝。春日的碎土滚落在脚边,俨然生长出一株湖草,待看时,却是“小家碧玉初成,朝阳风向正好。”细碎的金色花朵藏在细密的藤条中,眨着眼。倚湖边,垂下的万般柳丝绦吐出点点绿芽,嫩臂卷过迎春,万般缠绕。此时,见到此景,我不禁追溯到幼时吃香椿炒鸡蛋的场景,湖面这只“大碗”,盛着柳条般的香椿,卷着鸡蛋似的迎春,香甜的气息回绕在鼻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北海湖中,连成片的荷花含羞红着脸。团团簇拥的岛上,端坐北海白塔,撑一片蔚蓝无云的大伞。而这一瞬间的亮丽风景,却映射在画家的油笔上,蘸在白布上。景中景,人中人,画中画。“非是视觉难以察观,却看白纸画布里。”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漫步在石柏路大道上,路旁尽是银杏树的虬干,枝桠展开在天空中,树上扇叶染成金黄。一片、一团、一树。正待我留存记忆时,一阵秋风凉凉徐来,只听“唰”的一声。火树银花,瞬间化作漫天遍野的蝴蝶……飞舞着、旋转着,迷了人的双眼。当一切落定时,金黄色的地毯铺在路上,厚厚的一层直通梦想的殿堂。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广阔的草坪上,四周静谧无声,一首乐曲轻启。天上飘来一队芭蕾舞者,她们身着一身柳絮旋转着跳舞,舞姿轻盈而华丽。终了,脚尖轻点在地上,便如盖上一层棉被,静静地睡着了。她们不时地用冰凉的嘴唇轻触着我,像是向我致敬。远处,一株腊梅傲立在白雪中,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感动的瞬间,被抓拍下来,储存在相簿里,记忆中。那些曾经存在、已经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传承着,永不消逝!指导教师 王伟华
公众利益,民心所向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2)班 殷辰昊
前段时间,郑州某小区电梯内,杨某因上前劝阻段某在电梯内的吸烟不文明行为与段某发生语言冲突。被物业人员拉开后5分钟,段某心脏病发作猝死。法院一审判决杨某赔偿15000元;二审法院认为杨某的劝阻行为未超出必要限度,属于正当劝阻行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首先,段某的猝死是谁也不愿发生的,为老人感到惋惜。同时我认为,杨某履行了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出发点是维护公众环境,这是值得称赞的合法正当行为。对于法院二审判决,我投支持票。因为公众的利益才是民心所向。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中,时时刻刻与社会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的一举一动表现出了社会的风气,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言行。所以身在社会中,我们的利益即公众利益,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当发生此类争执时,社会管理者就应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引导人们自觉地站在更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在这个事件中,老人的去世固然值得同情,但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更加具有教育意义。我们的价值判断也应该随社会不断进步。看着网友们支持杨某无侵权责任的评论,我感到很欣慰。渐渐摆脱个人情感价值观中同情的枷锁,才能打开共筑公众利益的大门。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因为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公众利益。而长大一些,我们也会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冷眼相待。遇见电梯中抽烟的行为,我们不过用衣物遮住鼻子憋一口气就过去了,却鲜有人能勇敢站出来,向这些不文明行为说“不”。
今年春节,坚守火车站服务老弱病残乘车30年的劳模李素萍,收获了2000多封感谢信与上百条锦旗,她的奉献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嘉奖;某公司为农民工免费提供网上购票的咨询服务,走进工地为没有排到回家车票的人送温暖,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力量,就来自于“公众利益,民心所向”。
白首不移心
首师大附中高二(11)班 纪元
一位老人,耳顺之年;一把二胡,乐音翩翩;多年孤守,不为金钱;一日登台,展露笑颜。当我看到“一位在校门口拉二胡的老人一天居然登上了武汉某高校元旦晚会的舞台”这样一则消息时,我便联想到了曾经学过的文章《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支撑这个老人55年如一日地演奏,近5年来几乎每天傍晚都会在大学门口拉二胡的原因是什么?我猜,就是那份初心与热爱。他是从十岁开始就接触二胡的,乐音在他心中播下了一生难以割舍的种子,继而生根发芽。而后来,他一个人时便让自己在二胡的乐音中沉静下来,即使是孤芳自赏也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他面对观众时竭力地神采飞扬,展现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二胡的痴迷。二胡成为他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成为了他体味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已经注入老人的骨血,合二为一的境界令人艳羡而又尊重。
老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人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就是因为他那种人琴合一的状态和斗志昂扬的热情,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或者说是社会符号,在人们的心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人们忙于奔波,早已小心翼翼地收回自己的锋芒,封存了年轻时的梦想。
老人“白首不移心”的精神,触及到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一角:我们反思自己是否不小心让梦想沾上了灰尘,又憧憬着自己能在老人那个年龄依旧怀有最初的热爱和坚定。
希望我们也能坚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只为热爱,无问西东。 指导教师 卢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