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导演陈晓卿新作《风味人间》首播引轰动:千万别晚上看,会饿!
打造《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之后,“最会吃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新作《风味人间》昨天终于和观众见面了。从此前的海报到预告片,很多观众都被吊足了胃口。
昨晚在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间》,50分钟的时间里20多种美食纷至沓来,秃黄油拌饭、大闸蟹、火腿都成了观众沦陷的“重灾区”。尽管只播了一集,但豆瓣评分已经高达9.4分。
没错,很多人就是冲着陈晓卿去的。他离职央视后,《舌尖上的中国3》遭遇集体吐槽。此次他以腾讯高管的身份执掌《风味人间》,熟悉的配方和味道都回来了。有豆瓣网友是这么评价的:
大闸蟹和秃黄油拌饭,此前曾在《风味人间》的宣传中被反复提及。从第一集的成片来看,真的撩动了观众的味蕾。黄润油亮的蟹黄,色香冲破屏幕,令人口舌生津!
等变成香喷喷的秃黄油拌饭,杀伤力成倍增加!
但《风味人间》的视野并不局限于美味,镜头捕捉到了太湖大闸蟹的生长故事。
大闸蟹在第一集里,也承载着连接海内外的功能,导演组聚焦了荷兰最大淡水湖艾瑟湖里,作为入侵者的大闸蟹的命运。有一个镜头令很多中国观众感慨暴殄天物,荷兰的渔民家庭一脸正经地告诉观众:“我们真的没吃过大闸蟹,因为拆蟹肉太麻烦了!”
同一种食材,在东西方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这背后就是文化差异,但陈晓卿想表达的是,东西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国外的美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边安徽家庭在冬至日精心腌制火腿,通过一年的晾晒得到精制而成的火腿;
那边西班牙的哈武戈小镇,伊比利亚火腿既有体系化的生产模式,也有窖藏的特色制法。
另一种“异曲同工”,则与土豆有关。甘肃临洮人喜欢做土豆搅团,让土豆在不失去原有风味的状态下呈现出年糕般绵糯的口感;
而在法国,厨师们则借助奶酪、牛奶的帮助,烹调出很有黏性的“瀑布土豆”。
很多观众的第一观感是,《风味人间》的质感,比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更上层楼。艺绽君可以负责地告诉你,那是因为团队更有钱了,一位网友更是在豆瓣说出大实话:
陈晓卿总导演,并不是舌尖3,而是比舌尖更牛。企鹅爸爸财大气粗,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航拍、显微镜、高速摄影,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一定要看最高清级别的画质,那镜头太爽了,细节满满,活色生香,又美又馋,吃完饭看这个,感觉刚才吃的是猪食。
那么,钱花在哪里了呢?《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听听陈晓卿自己怎么说
这种拍摄技术,虽然能让细节更加细腻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它拍摄的失败率特别高,我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可能就只完成了一个镜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显微摄影”下看到的世界的确非常奇妙。
“分子级”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零下状态,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
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
从食材间的碰撞反应,到食物在环境下的细微变化,通过微观摄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进而思索某些味道和口感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美食,我们知其然,陈晓卿要拍出的是其所以然的那部分。都知道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观摄影下,这种做法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观众能看到,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这时,你就会知道蟹肉为什么突然变得美味了。
而令艺绽君印象深刻的,还有获取食材的不易。第一集《山海之间》中最为惊险的一个片段,出现在最后:一个年轻的镖鱼手,在狂风巨浪的颠簸中跃上船头,手握鱼叉,追逐一条旗鱼……
好的纪录片,与其说是拍出来的,不如说是等出来的。
《山海之间》的分集导演张平回忆,摄制组足足等了5天才等到了旗鱼,“第一天连影子都没有,特别绝望,不知道要拍几天才能找到机会,真的是风浪特别大的时候出海才能遇到旗鱼。”
而旗鱼的美味,最终也没有被辜负——无论是肥厚的旗鱼鱼生,还是台东当地人喜爱的三杯旗鱼皮。
其实,第一集《山海之间》只是开胃菜,这一集从自然地理出发,讲述在复杂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中,人们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诠释生活。
接下来的几集,《落地生根》讲述因物种传播而演变的美食。当食物与食材走出国门,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滚滚红尘》则从时间脉络追溯,如今我们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来,它们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应该说,熟悉《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观众,一定会从《风味人间》找到亲切感。毕竟,《风味人间》用的还是最熟悉的“下饭”配置,有李立宏韵味横生的解说,有阿鲲惊艳四座的配乐,还有“吃货”团队对美食一如既往亲切的口吻。艺绽君友情提醒,别在晚上看,更容易饿,真的。
-End-
关于《风味人间》,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