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古代就有牛奶冰淇淋?二伏将至,不如学古人来碗竹筒饭和槐叶冷面

2018-07-26 10:14 北京晚报 TF2018

明天就要入二伏了,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相信很多人都准备来一碗炸酱面。据说古人过伏要吃热汤面以发汗,但如今的人们更喜欢吃凉面,真正实现体感降温。古人过夏天,不仅是轻衣冷食有“凉”方,更是将文人雅趣融进了日常生活中,优雅地对抗酷暑……

作者:颜婧


明代杜堇双幅巨拼《玩古图》,原画可能曾被裱装成屏风形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户外降温妙法:架凉棚赏荷花

盛夏到来时,徜若有个小园别业,亲近一下自然,自然清爽宜人。清朝皇帝的生活范围基本被局限在紫禁城中,连御花园都小而袖珍,乾隆皇帝不禁不满地说“都城烟火多,紫禁围红墙。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 (《日下旧闻考》,引乾隆四十三年御制夏日养心殿诗)每到夏日,他们都乐意去避暑山庄小住一番。在纪昀眼里,这里“每泛舟至文津阁,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清人柏葰称其为“左湖右岛,岚影泉声”。

就算是在自己家中,只要有了植物的陪伴,就可堪称道。首先先架个凉棚。道光皇帝在《养正斋诗集》中咏过凉棚,“凌高神结构,平敞蔽清虚。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唐代的文献也记载过凉亭下的雅会。《开元遗事》:“长安富家,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结锦为凉棚,设坐具,召名姝间坐,递请为避暑会。”

李渔很会享受生活,他在《闲情偶寄》里寄予了不少闲情。夏日炎热,凉棚架好了,不妨种种荷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在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下,避暑连暑热似乎都自己消退了,纳凉时凉意也追逐着荷花而生,也不知是花有意,还是人有情,总之两相得宜,清爽自得。

西安夏天经常到36、37度,同样是夏日赏荷,素有佛学修养的王维又别有一番光景,正所谓“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在他平静的精神世界里,仿佛都看得到清盈的小舟划过湖面时轻轻漾开的温柔的涟漪。好友对饮,荷花飘香,烦杂的事情都被这四面的荷花隔离开来。此外,荷花还能结出莲子,莲子清心安神、健脾理胃,顺手做一碗冰糖莲子粥、银耳莲子汤,又正解夏日的暑湿烦躁。明人高濂著有《养生八笺》,专讲养生之道。里面提到“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藕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莲实九分。阴干捣细,炼蜜为丸。服之令人不老。”

有的时候,种种竹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之后,心情烦闷,“常积忧恐,神志少矣”(《与杨京兆凭书》)。东边的农人邻居告诉他不妨种点竹子,于是他欣然地“荷锸”“垦凿”引泉滋养,看着这“蓊蔚有华姿”的竹子,“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的他终于感到一丝慰籍(《茅檐下始栽竹》)。陆游更是会享受初夏暑雨、竹窗昼眠之乐。新笋刚刚萌出,森然莹然,灵府清然。晚年的他有了闲暇,“平生喜昼眠”的爱好也终于能如愿。“安枕了无梦,孰为蝶与庄”,在竹子的陪伴下,这世事烦忧仿佛都离他而去。午睡起身,他“徐起掬寒泉”,感受着寒泉中的菱香,“清啸送落日,与世永相忘”。(《竹窗昼眠》)

作者:冯晨清

文豪们的夏日食方:竹筒饭和槐叶冷面

夏日的吃食自然也是夏日少不得的颜色。白居易喜欢吃竹筒饭,作诗回忆“夏至筵”上的美食:“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夏至筵”是夏至时的大餐,嫩竹的清香沁入白饭中,微微发粘,又十分甜蜜,刚烤好的嫩鹅肉又香不腻。

今天喜吃凉面,四川凉面、陕西米皮、麻酱凉面、麻辣凉面,应有尽有。在清代,凉面也是人人喜爱的夏日食品。《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面是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凉面。古代最出名的冷面叫作“槐叶冷陶”,它是把槐叶磨成汁掺入面中,煮熟过水按照口味浇上卤子而成。在杜甫眼里,“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夹起来,“碧鲜俱照箸”,青亮的绿色带着自然的气息映衬着筷子,让人食欲大增,只叫人“加餐愁欲无”。(《槐叶冷淘》)到了宋代,引领潮流的黄庭坚和苏轼也都颇好槐叶冷淘。黄庭坚爱的是南京白面做的槐叶冷淘,浇的是襄邑的熟猪肉。苏轼更是会吃,直接贡献出为一种“坡仙法”,并将独创菜品命名为“翠缕冷淘”。《事林广记》详细记录了苏东坡的私家菜谱:“槐蕊采新嫩者,研取自然汁,依常法溲面,倍加揉搦。然后薄捏缕切,以急火沦汤煮之。候熟,投冷水漉过,随意合汁浇供,味既甘美,色亦青碧。”

吃够了主食,不妨来点水果甜品。从周代起,我国就有藏冰、取冰、用冰的传统了。唐代的冰是身份的象征,达官贵人才能 “赐冰满碗沉朱实”(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碧碗敲冰分蔗浆”(唐彦谦《叙别》),喝两口“冰寒郢水醪”(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吃着冰镇水果,喝着冰镇甘蔗汁,品品冰镇郢州黄酒,在水阁中纳凉。

古人也早就发明出了牛奶冰淇淋。有一种称为“酥”的冰冻奶制品,经过滴酥或者点酥这样一道类似现代打冰淇淋或者蛋糕裱花的工序,做成山的模样,“吮其味则峰峦入口,玩其象则琼瑶在颜。随玉箸而必进,非固非絺。触晧齿而便消,是津是润”(王泠然《苏合山赋》)。唐代贮冰成本高昂,越到后代,冰就越便宜,好吃的也就越多。去北宋的汴京逛个夜市,一路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小吃令人眼花缭乱,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昌皂儿、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南宋还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雪泡缩脾饮、漉梨浆、椰子酒、乳糖真雪,冰酪也更为普及,应有尽有。清代的富察敦说,清代四大冰食佳品分别是酸梅汤、西瓜汁、杏仁豆腐、什锦果盘(《燕京岁时记》),这些吃食在今天依然盛行。

家中雅趣:读书种花也消夏

战胜夏天最大的法门是是什么?或许是冷饮,或许是凉风,但境界最高的一定是自己的心。充实的生活、放空的心灵和生活的情趣能使一个人全无杂念,超越身体的寒暑困苦。

颇为盛名的《浮生六记o闲情记趣》里写道,当年沈复“与芸寄届锡山华氏,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乡居院旷,夏日逼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沈复与芸娘将四五寸长的树枝编成矮凳子的模样,中空,在里面编上竹子,约六七尺高,底部再放上盆栽的植物,让其顺着竹子和木枝生长,可以随意移动。屏风古代家家都有,但活屏风仅此一家。勤于动手,善于发现生活情趣,日子就能过得优雅舒畅,让人刮目。

在家中避暑,读书也是好选择。叶梦得是南宋时人,他有本书就叫做《避暑录话》。致仕离开官场后,他每日书酒自娱。“读书避暑,固是佳话。况有佳酿,万事皆休。”唐人戎昱有一首诗讲纳凉,纳凉观景的同时“小酒入诗篇”,一直坐到夜晚繁星之时,也是兴到情到,便不自禁。读书之余,尚可弹弹琴,南朝徐陵《逐凉》诗也曾提到,“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当然,最神妙的怕还是那些什么都不做,就心静自然凉的了。唯有有着相当程度的心性修养的人才做得到。他们往往是宗教中人。这也就是白居易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所谓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原标题:像古人一样优雅地过夏天)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分享到

古人不直呼其“名”怎么称呼?“字”、“号”、家乡和官职均可指代

古人也有“自拍文案”?给自己画肖像再题诗,白居易是最早爱好者

古人“开学第一课”讲什么?李白李商隐古诗词彰显敬师之道

这所官办外语院校不得了,初设时遭嫌弃,后来考生却为入学挤破头

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人如何度夏?科学避暑也可以很优雅

“三八”妇女节在即 明清时期京城女性的寻常生活是怎样的?

古人将冬至过成“小春节” 那时都流行什么玩儿法?

初伏就热得受不了?没空调的古代解暑就只能靠一把扇子?

《广陵散》于近日在京上演 魏晋“男神”嵇康是个”多面人“?

古人夏天如何度过漫长炎热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揭秘古人如何御寒取暖? 皇帝贵族竟有私人“空调房”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