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小猴子的故事》: 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的

2017-09-08 17:26 北京晚报 admin

阅读的童话越多,我越能理解这句话:所有的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的。那些充满童真的故事,也能给青少年和成人以启发。正如本·奥克瑞所说:“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 ”

作者:李峥嵘


 

《小猴子的故事》伊东宽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上周听了日本绘本作家伊东宽的讲座,他认为对同一个童话故事,孩子和成人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体会。他编绘的《小猴子的故事》系列故事,就是用很朴素的简笔画和幽默的语言表达哲学的话题。在《猴子是猴子》这篇中,小猴子的耳朵被螃蟹夹住了,他很担心自己要永远带着一只螃蟹生活,变成一只螃耳猴。这时候爷爷来了,爷爷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曾经被一只章鱼吸住尾巴,觉得自己要变成一只章尾猴,怎么办呢?那时候爷爷的爷爷也来了,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一次啊头上盘着一条蛇,他很担心自己变成蛇头猴……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们,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还是跟大家一起过日子。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吸住尾巴的章鱼后来怎么处理了?爷爷说,忘记了。而夹住小猴子耳朵的螃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大概就是在小猴子忘记螃蟹的时候吧。

读到这个故事,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可笑,在不断的语言重复循环中体会到一种幽默感,而成年人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哲学意味:越是在意困难,困难就越来越大,变成一个巨大的心理负担。面对困难,忽视困难,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困难就迎刃而解。

而挪威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怪物书》带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怪物世界,这里的怪物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说里面有一个不幸怪,他总是倒霉,而智慧的口袋教授给他的解决办法是把“不幸怪”的“不”字去掉,就变成幸福怪。问题解决这么简单吗?是的,语言是有魔法的,“不幸怪”改名“幸福怪”之后,他看到的都是美好和幸运,完全忘记了几个小时之前,他还是个不幸怪。相信改名字会改掉不好的运气,在东西方都有相似的传统。抛开迷信成分,名字的确会给我们一种消极或者积极的心理暗示。

很多孩子都怕黑,会担心床底下有怪物,怎么处理呢?在《怪物书》中有一个故事叫《魔手》。故事给了一个很有哲理的解说:怪物说我就是你,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怪物,有的很小,有的会变很大。怪物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因为怪物没有了,你也不存在了。你要认识他,照顾他,时不时也要安慰一下。只有和你的怪物和解,漆黑的夜晚就不再可怕。

今年是“童话外婆”林格伦诞辰110周年,她的作品的中文出版方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林格伦的作品也是我阅读的第一套儿童文学,她所塑造的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埃米尔、长袜子皮皮,都是迥异于传统的儿童形象,把对自由的向往和反对束缚刻画得淋漓尽致。林格伦的教育观念就是反对对儿童进行严厉、无条件服从教育,她曾经说:“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火红头发、力大无穷、好开玩笑、喜欢冒险的长袜子皮皮是一个开创性的儿童形象,被誉为“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卡尔松是一个“超级恶作剧”天才,他披着床单扮鬼,装着飞行器到处飞,所到之处留下一串串笑声。释放了我们内心无害的野性。

淘气包埃米尔做的每件事都是出于好意,把妹妹挂上旗杆儿是为了让她看见远处的风景,把保姆捆在马尾巴上,是为了帮她拔牙。捕鼠夹夹住了爸爸的脚趾,其实原本是为了抓老鼠。一个个生活化的、粗犷和非理性的故事的内核是一个爱动脑筋、热心助人的小英雄。

我们是猴子,是怪物,是孩子。优秀的童话故事具有娱乐审美和疗愈的多重价值。《故事知道怎么办》中指出疗愈性故事包括三重架构——“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在这个模式中,隐喻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帮助听者与故事建立联系,它既包含负面的失衡状态,也包含正面的再平衡状态。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本身积聚起“张力”,导致情节进入“失衡”状态,最终又超越这种行为,进入健康而正面的“解决方案”。

如何面对生活和内心的困局,童话会告诉我们怎么办。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超市促销柜台里、小区水池旁、副驾驶座位上......都藏着“哲学”

路上被“加塞”悟出的哲学:便宜不是想占就能占 你好我好世界才好

马克思女儿所译《包法利夫人》忽略了一个词,福楼拜真是用心良苦

他是将海氏哲学带到中国的第一人 却说自己是“戴着口罩掏垃圾箱”

通过灵魂不朽能达到人的永恒吗?看看德国哲学家教您如何使用时间

对话李宏伟:小说不是哲学 《暗经验》远远不止隐喻现实这么简单

冯友兰三兄妹同入北大都是一级教授 需要什么样的家风教育培养?

《思想的力量》: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

《苏菲的世界》作者贾德来华:这本书是挪威人写的并不奇怪

闲话林语堂:怎样才是“最快乐的人”?

文坛旧事:胡适为什么反感冯友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