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陈师曾与鲁迅曾住同一宿舍 弟弟陈寅恪为何不搭理鲁迅

2016-11-04 14:06 网络 TF008

生平海波未寓目,乍疑一片水苍玉。1902年3月24日,在开往日本的轮船上,26岁的陈师曾写下如此诗句。与他同行的是后来中国文化界两位泰斗级人物: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陈师曾的同父异母弟弟陈寅恪。这一年鲁迅刚21岁,以优异成绩从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官派赴日留学,带队的是学堂总办俞明震。陈师曾虽同船,却是自费生,可离奇的是,陈竟被算成俞明震的5名随员之一,充任文案之职。

作者 唐山


%e8%b8%a9%e5%8d%95%e8%bd%a6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1914 年至1923 年间,陈师曾在鲁迅日记中出现了70多次

俞明震是陈师曾继母(即陈寅恪的生母)的哥哥,赴日前,陈师曾一度寄住在矿务铁路学堂,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官亲”。

显然,陈师曾揩了大清国的油(免费船票一张),令人怀疑的是,俞明震的另一文案名为陈贞瑞,很可能是陈寅恪的化名,而陈当年才12岁。

3位大师级人物就这样尴尬地开始了东渡之旅。

爷爷死得不明不白

陈师曾出身名门,爷爷是晚清名臣陈宝箴,父亲则是“晚清四大公子”(另三人是谭嗣同、吴保初和丁惠康)之一、“同光诗派”领袖陈散原(即陈三立)。

陈师曾名衡恪,以字行。5岁时生母去世,祖母黄氏亲自将他抱大,陈三立曾记:“夕依余母寝,朝就余父识字,说训诂。衡恪七岁至十岁,能擘窠书,间作丹青,缀小文断句,余父辄举以夸示宾客。”所谓擘窠书,指大的楷体字。

陈师曾6岁时随祖母游西湖,在轿壁上用手指画荷花,回家便能用笔墨勾勒出来,无师自通。

9岁时,陈宝箴为陈师曾订了亲。

陈宝箴积极支持维新,戊戌变法期间,各省均虚应故事,只有陈宝箴任巡抚的湖南省变化最大。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因曾保举谭嗣同、杨锐,坐“滥保匪人”被免职,2年后突然病亡。

在陈三立的《岘庐述哀诗》中,有“儿拜携酒浆,但有血泪涌”等句,大有怨气。有学者从戴明震的父亲《文录》手稿中找到一条佐证材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也有学者认为,此时慈禧太后正因八国联军进攻而焦头烂额,哪里有精力搭理陈宝箴,且湖南变法的真正操盘手是陈三立,杀父不杀子,于理不通。

分享到

回顾陈寅恪北京岁月,做过蔡锷秘书,36岁成为清华导师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汪曾祺随笔中两副短对联甚是精彩

货真价实的“大国工匠”,陈寅恪先生鞠躬尽瘁为教书奋战一生

小凤仙献祭蔡锷之对联为代写,陈寅恪曾以“孙行者”出经典“无情对”

陈寅恪的名字到底念啥?他的诗作中这四组词语重复率惊人之高

刘梦溪:出身小村庄却因父亲考入人大 遭五年风波后改变学术方向

从学者到战犯陈雪屏干了什么 为何陈寅恪对他如此鄙夷?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