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汪曾祺随笔中两副短对联甚是精彩

2020-07-27 16:43 北京晚报 TF008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汪曾祺先生发表了他的散文名篇《跑警报》。该文以从容笔调写吃紧场面,形成极魅人的张力,这样的功夫非一般人可比,我们暂且不论。只文中随笔引出的两副短短对联,读后也即刻令人难忘。

作者 ▌杨建民


 
插图 冯晨清

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这两副联真个精彩。我们这里讨论后一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两句,均为国人口中的熟语成句。上句之“机”,大家常用为“机会”,此时却指“飞机”也刚好;“作”本当行为,此时为动作。连起看整句,内容也恰巧合拍;下句本是人们在有人逝世的特殊场合才用,可有趣的是,这时搁在人们躲进防空洞才“安全”的语境里也很贴切。

谁人集出如此精彩好联,汪曾祺先生并没有记载。他只是说:“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可见他也并不清楚“嵌缀者”为谁?随着汪先生这篇《跑警报》流传,集该联者便有了猜测及说法。在推测中,集联者的身份指向了大学者陈寅恪。

笔者在200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哲意的沉思》一书中读到了这种说法。该书作者为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一节他在晚年的回忆中记述:“抗战时,他(陈寅恪)不在昆明的时候多。有一段时期他也来了。当然也碰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轰炸。离郊区不远的地方,有些人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上面盖了一块很厚的木板,人则进入坑内。寅恪看来也是喜欢做对联的,他作了‘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对联。不久以后,他好像是到英国去了一次。”

金岳霖先生本人也常作佳联,例如他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所作“梁上君子 林下美人”一联。当时他就在昆明任教,与陈寅恪有联系,所以,他提供此联为陈寅恪先生所集,可信度很高。

另外一部描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知识分子活动的著作《南渡北归》也持此联为陈寅恪所集的看法。作者岳南在该书中这样说:“当此之时,住在靛花巷史语所楼上的陈寅恪等人,同样遭受敌机轰炸威胁,为了躲避空袭,傅斯年命人在楼前空地挖了一个大土坑,上盖木板以作防空洞之用。但坑里经常水深盈尺。住在三楼的陈寅恪一遇警报,不惜带着椅子坐在水里,一直等到警报解除。为此,陈寅恪曾专门作过一副带有调侃意味的对联:‘闻机而坐,入土为安。’‘机’,是指日本的飞机,‘入土’者,入防空洞也。”

陈寅恪先生是对联高手,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有他给“清华”学生考试出对子“孙行者”的轶事。倘如岳南所引,此联陈先生用了“闻机而坐”为上联,全然写实。在笔者看,太瓷实,少想象空间;且后面“入土为安”是大家常用的成句,此时填一个自作的“闻机而坐”,从搭配看去,不能算是高明。娴于制对的高手陈先生会否如此,实在值得进一步探究。

这般引来,无论“见机而作”或其他,应该可以看作陈寅恪先生所制才是。可是,近日笔者在阅读新近购到的一册《卢前笔记杂钞》时似有新发现。

卢前先生也是一位诗词及制联高手,据他记述,抗战之时,他零星记了一点日记,后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留着参考,也可以作为大时代的断代观”。这其中有一节文字,小题目即为“入土为安”。说的是卢前一家在南京之时,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最先是加一扇门板,堆两三床棉被在桌子上,全家躲在下面。经过朋友帮助,他在自家院子造了一座可以容二十人的“小型地下室”:“与瓦工说好建筑费是八十元,添上五十元的砂和沙袋;第五天的晚上已落成了,于是‘窜地洞’成了我们每天必有的工作。我集了两句古语作为地下室的门联,道:‘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朋友们反笑我这样的闲情逸致。”

南京后来陷落,时间在1937年12月。卢前这副集联在此之前完成无疑。那么,除去作为地下室的“门联”,他是否发表过此联呢?卢前也有说明:“《炮火中流亡记》是在逃亡的道路中信手写成的。二十七年(1938)二月,在武汉曾经发表过。由于王平陵兄的好意,曾得到八十元稿费,以这笔稿费帮助我的表兄一家到重庆。”这组“炮火中流亡记”中就有这篇名为“入土为安”的小文。可见,此联不仅集在1937年,发表也在1938年2月之时。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记述,包括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合组的西南联大,学生老师大都于1938年三四月份抵达昆明。书中记载,“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一批敌机来袭,扔下十颗炸弹……”(见228页)那么,“跑警报”此后才开始。待到惊恐人们有了些定性,有了略微悠闲之心制作对联,哪怕还应在此后一段时间吧?这些,均在卢前先生集出并发表此联半年之后。

这样看来,这副对联的最初集者,应该是卢前先生。至于传言陈寅恪先生所集,笔者以为,可能性非常有限。由于这副对联上佳,又精短易记,加之其中情形,为大家感同身受,流传起来,无论口头、文字,都是非常容易的。

在笔者看来,这副联陈寅恪先生也许听说过。到了昆明,自己的状态又是一种,所以就有了笑谈式的“闻机而坐”。突出了一个“坐”字,因为这是自己区别他人的地方。当时报纸较少,也许就有人读到,或者听人说起卢前先生的这副集联,感觉好,西南联大学生就将其镶嵌在“防空洞”里。传播开来,想找个“主家”。陈寅恪先生为制联大家,“闻机而坐”又从他处传出,所以,陈先生自然就成了该联的“制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08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