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阿朵把乡愁都倾注到作品中 演绎至纯至真的浓浓
乡愁是一种永远的记忆,乡愁是一种温馨的回忆,乡愁是一种刻骨的思念,乡愁也是外婆的歌谣在我们耳边萦绕久久不息的牵挂。从小出生在黄平苗乡的龙阿朵把乡愁的追忆和对民族文化的挚爱都倾注到了她的作品《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里,这就是她为什么创作这部苗族舞蹈诗的初衷。
作者:刘兴祥
《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
火塘之于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既是文化载体,更代表家的味道。火塘设在堂屋正中,可以烤茶做饭,可以围坐家长里短;夜里听完老外婆讲的故事,就围着火塘酣然入梦——火塘如同一个温暖的磁场,成为一个民族的薪火相传。外婆,就是家的意象,就是家的守候。生生不息的火塘是外婆一生的守候。苗族女儿出嫁,外婆为之沐浴梳妆、穿戴精美盛装、牵系百褶裙衫,送亲队伍最后依依目送孩子远去。苗族儿孙又将远行,外婆牵手相送、依依惜别,独自蹒跚迈步到古枫树下远远眺望,倚树坐息、形容安寂。
舞蹈诗《巫卡调恰》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通过编创者和来自黔东南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们独特的表达方式,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给观众展开一幅幅生动浓烈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写意地刻画苗族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如龙阿朵所说,这是一部完全原创的民族文化作品,音乐与舞者都是从当地民间来的。作品力图将苗族基因里的自由性、差异性和神秘感发挥到极致,并在民族传承与现代表现之间寻求一种突破,对传统认知的苗族歌舞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是绝对的颠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作品又是至纯至真的,能让观众感受到真正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浓浓乡愁。
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时一件偶然的事件就会决定其发展的方向,到过广西和云南的人都会发现,广西的壮族文化,云南的白族文化,都是因为两部电影《刘三姐》和《五朵金花》变得家喻户晓。作为苗族聚居的贵州,特别是在黔东南,至今保留着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但是世人并没有感知到,就是因为苗族还没有一种能影响世人的文化载体和一部反映苗族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创作一部反映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就成了龙阿朵的愿望。
2014年初,龙阿朵回到家乡黄平县苗族村寨,看到村里的很多孩子在寒冬里仍然穿着单薄的衣服上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发起了“花儿朵朵”救助活动,为乡里600多名孩子解决了过冬的衣服、被子、鞋子以及学习用具等,解决了孩子们的暂时困难。通过这次捐助活动,龙阿朵导演产生了种文化,开展文化帮扶的想法。于是与当地文化部门协商,达成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为演员,编创一部反映苗族传统文化的剧目协议。
一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是单看它的票房有多高,而是看它能够唤起多少人的渴望与共鸣。《巫卡调恰》虽没有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没有璀璨夺目的苗族银饰,但伴随着悠远苗族古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把观众带回2000多年前,去感受苗族人民的薪火相传、繁衍生息的迁徙足迹,感悟生命的传承和对生命的热爱。
龙阿朵说,“巫卡(外婆)”这个词是有温度的,苗寨的孩子们就在外婆温婉吟唱的神秘古歌中慢慢长大,童年很多抹不去的回忆是她创作的缘起。作品的音乐、歌者与舞者都是来自黔东南黄平地区民间。这部植根于苗族生活和文化沃土、具有强烈形式感、饱含深邃文化底蕴和艺术穿透力的创新之作,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的碰撞、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有机结合,在民族传承与现代表现之间寻求突破,一幕幕演绎生动浓烈、自由神秘的高原民族文化画卷,颠覆了人们对苗族歌舞的浮浅表层认知与单一刻板印象,让观众感受到真正流淌在苗族人血液中的浓浓乡愁与不屈精魂。
当历史的烽烟散尽,苗寨依然和平静谧。“巫卡”(外婆)的歌谣再次响起,浓浓的乡愁在火塘的光亮中定格,慢慢烧热一塘乡愁,它照亮我们来时的路,指引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