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音北京话刷爆朋友圈 褒贬不一专家主张宽容对待语言
2016年8月25日讯,这些日子,“吞音”的北京话在互联网上火了,“胸是炒鸡蛋”(即西红柿炒鸡蛋)、“王五井儿”(即王府井)、“装垫儿台”(即中央电视台)等等。“原来北京话这么有趣儿。”争相转发的网友读来会心一笑。一些网友发现,虽然大家生活在北京,但能听到这流利的北京话的场合已经越来越少。不过很多相声演员、民俗学者认为,这种所谓“流利”而“吞音”的北京话,并不值得效仿与推广,因为他们并不代表北京这座城市应有的包容精神。
吞音北京话刷爆朋友圈
几句北京话刷爆朋友圈
几天前,一张图片刷屏了社交媒体,图片上有8个北京话发音的词语,即上述几个词以及“西日门”即西直门、“公乳坟儿”即公主坟、“马丫铺”即马家堡等几个地名。随后网友们开始造句:“我看着装垫儿台转播奥运会,吃着胸是炒鸡蛋,倍儿爽。”
很快又有网友制作了“吞音教学”的动画,还分析了北京话吞音的规律。比如三个字的词,中间那个字的发音常常被一带而过,比如拼音中的zh、ch、sh常被吞音成r等等。视频后面的评论中,有人表示“这些北京味儿,我都记得,也都会说。”
也有网友表示,这些北京话地域特点太强,不利于交流与理解,“咱们当个笑话说说就行了,可别让孩子们学去。”这样的意见也收到了不少赞同。
“这些北京话的‘侉’味儿,以前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如今变稀罕了?是我们少见多怪,还是北京话正在消失呢?”
吞音因随便快速而出现
据北京语言大学大学研究北京话的张世方教授介绍,吞音的形成,深层原因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任何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一般情况下都有经济性的要求,简单、简便是重要体现,其中吞音就体现了这种简单、简便的需求。
北京话的语速较快,“在发音上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前一个音还没发利索,后一个音就着急忙慌地跟上了。吞音导致合音,如北京话‘不用’说‘甭’,其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北京话,其他方言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词语,生命力都很顽强。”张世方教授说。
公交售票员曾是最典型
这次刷屏的北京话“风潮”帖子里,8个词有7个都涉及了北京的地名。自然,生活中最常听到这些地名的场合便是公交车上。
1984年6月21日,北京晚报曾经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售票员报站后说“请下车”,吞音后被外地乘客听成了“掐车”。这位乘客还以为“掐车”是“卡车”的意思,“卡车我不换,于是过了站。”
北京公交售票员说话快速、吞音严重,以致于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成为了社会批评的对象。今年60岁的赵女士刚刚退休,她曾在长安街沿线的公交车上当过售票员。“当年的扩音器质量差,加上售票员犯懒、说话太快,对外地乘客爱答不理,时常发生乘客坐过站的现象。一些外地乘客为此投诉我们服务态度差,甚至在车上就吵起架来。”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售票员觉得挣钱少、工作累、没前途,才会有这种现象。”赵女士所在的车组,后门售票员与她年龄相仿,是个急脾气。“有乘客向她问路,她那一张嘴,十几个字儿恨不得一秒钟就说完了。”听不明白的乘客不好意思追问,又会挤到前门向赵女士继续问。“咱给人家好好解释,后门售票员还挤眉弄眼,说你跟他们白费什么力气。”
为此车队的领导没少批评售票员。1985年4月20日北京晚报曾报道,公交公司自查发现,四成的售票员报站不合格,“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人责任心不强、缺乏在公交车辆这个首都精神文明的窗口工作的光荣感和对乘客负责的精神;业务能力不强,比如说报站快,讲得快,讲得轻,不重复,加上没有突出站名这个重点,给乘客造成了不便。”为此公交部门制定规则,避免这一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