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一个人嫉妒的极端后果会是什么? 莎士比亚给出过答案

2016-09-02 12:15 网络 TF003

一个人嫉妒的极端后果会是什么?400年前,莎士比亚的答案是:妻离子亡(散)。400年后,惊艳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答案是否老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答案还是可以轻松征服读者。

作者:禾刀


时间之间

《时间之间》
珍妮特·温特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冬天的故事》是莎翁生命中倒数第二部剧作。与“悲剧大师”之誉略显相悖的是,这个故事选择大团圆的喜剧式结尾。当初誓将妻子和其“情人”赶走的西西里亚王列昂特斯,在经过16年的漫长忏悔后,终与妻子、女儿实现了大团圆。

对名人作品的改编,向来是作家的一大挑战:既必须以原有内容为主线,又必须直面名人光环的巨大压力。作为莎翁死忠铁粉的温特森曾经是个弃儿,《冬天的故事》讲述的也是弃儿的故事,不知温特森是否是因为感同身受,才选择改写此部作品。温特森秉承了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变换并不多,西西里亚王列昂特斯在这里只是变成了地位同样显赫的大富豪,甚至连牧羊人的身份也“懒”得替换。温特森所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将这个故事移植到今天现实生活的舞台,只要现实中还有这种可能,温特森就竭力保留。这并非投机取巧,而是让故事能够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考虑到时代语境差异,《冬天的故事》里无处不在的宗教力量,在《时间之间》中被温特森巧妙地置换为注重实证效果的科技力量。宗教强调信任与信仰,而科技产品更有助于提供直观证据。出于对妻子咪咪和好友赛诺关系的高度不信任,列奥特地在家里甚至卧室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就是为暗中捕捉妻子不忠的铁证。一方面,列奥坚信妻子咪咪与好友赛诺间一定有他未能发现且不可告人的勾当,另一方面家里密布的摄像头始终无法给他提供有力的证据。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控制自己早已火星四溅的嫉妒情绪,总是不停地恶意猜测甚至是臆想咪咪与赛诺的关系,以致最后做出要杀死好友赛诺并拒绝承认亲生女儿的疯狂之举。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列昂特斯,还是温特森笔下的列奥,他们的嫉妒之所以能够造成那么大的伤害,既因人性中本来的恶,也与他们的身份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奥虽不能如列昂特斯那样一言九鼎,但只要他愿意,强大的社会资源操控能力依然可以助其轻松达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目标。因为地位过于显赫,能够对他们道德观念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变得稀少,即便有,他们固执的思维里也根本容不下任何与己相左的意见,常人身上的那些小恶也会放大——这也许是名人应比常人承担更多道德责任的原因所在吧。面对他人的好言相劝,他们早已置事实真相于不顾,而是把这件事看成是一场事关个人荣誉输赢的战争,所以非但不会打消凭空猜测的念头,反而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极端越发成为无法避免的选择。

歌德在《浮士德》中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咝咝作响的灼煤。妒火中烧的列昂特斯和列奥,在极端思维中一路狂奔,沉重代价往往与疯狂如影随形。因为嫉妒列奥不仅失去了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一同失去的还有儿子——直到身边再无一个亲人后,列奥这才幡然醒悟。在作家的道德逻辑中,即便人性有所醒悟,也不应简单原谅,必要的惩戒理当成为道德自纠的“必需品”。

“不属一时,却归永远”,这是英国剧作家本·琼森对莎翁作品的评价。至少从《冬天的故事》来看,这个“永远”目前已经跨越了400年,至于未来还能行走多远难以预知。我们常说文化具有穿透力,想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越是纯正的文化越是能够抵达事物的本真。温特森借助本书,让读者再一次清晰地看到莎翁曾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人性中隐藏的嫉妒之恶。

真正值得惊叹的是,当温特森以今天的口吻重述400年前莎翁的这个故事时,读来居然没觉得有跨越历史的鸿沟感。这个故事就像发生在今天我们的生活里,毫不突兀。这样的感受不仅仅因为温特森非凡的讲故事能力,还因为400年来虽然社会物质高度富足,但嫉妒的人性弱点并没有得到深入彻底地改造。

事实上,我们常常误以为眼前的繁华就是所有进步的象征,忽视了人性的反思和改造。市场的力量确实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物化”能力。当反思的能力日渐退化,像嫉妒这样的人性弱点根本就不可能通过物质建设自觉“优胜劣汰”,反倒可能借助强大资源力量,就像列奥那样,经过简单的改头换面,在400年后的今天乃至未来仍旧不断复制莎翁故事的老套悲剧。

怀念莎翁,不仅仅因为他对文学对戏剧的艺术贡献,更在于他对人性的细微洞察。书封上写着“时间抚平一切伤痛,我们终将被它捕获”。时间或可改变一些事物,但改变的往往只是外表,人性深处的“恶”不可能坐待时间从身边流走就可以轻松抛却。从两个跨越漫长历史时空的动人故事来看,至少自莎翁那个年代以来,物质(欲)不过满足了我们外在需求,显然不足以消弭心灵深处隐藏的“恶”,在人性道德方面谈不上什么明显的触动。我们常这样去批评别人,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谁能否认没有隐藏着一个戴着面具的嫉妒恶魔呢?

书中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也是属于作者个人的情怀“私欲”。因为温特森酷爱独立的私人书店,所以文中她数次提到了巴黎街头著名的文化地标——莎士比亚书店。与其说这是一座文化地标,不如说是被作者寄予厚望的“人性道德改良场所”。或许当人们乐于在文学中不断洞悉人性弱点特别是人性之恶,在安静中沉淀,在沉淀中不断反省和反思,灵魂才可能得到不断改造,人性才可能缩短与快速发展物质间的距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梁宗岱所译莎翁十四行诗集 寻书路上所得多

莎士比亚话剧《暴风雨》明日亮相 濮存昕李小萌演绎“诗的遗嘱”

重述莎士比亚中最好看的一本 欢快地,欢快地,人生不过一场梦

莎士比亚笔下“吝啬鬼” 四百年后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翻身

大英图书馆珍贵手稿首次来华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擦出别样火花

《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两位大师一定要比个高下吗?

北京青戏节再造37部莎翁戏剧集 12个剧场进行近百场演出

75岁多明戈王者气不减 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麦克白》首演

莎士比亚书店不只有书 是永远没有完结的故事

九旬屠岸手抄诗集:用最中国的方式纪念莎翁

“抖森”版《寇流兰》不只是偶像派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