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九旬屠岸手抄诗集:用最中国的方式纪念莎翁

2016-07-28 12:00 网络 admin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共154首,大约写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1609年在伦敦首次印刷出版,这也是莎翁出版的最后一部非戏剧类著作。上世纪30年代起,十四行诗被梁宗岱、方平、梁遇春等陆续译介到中国,但直至1950年,才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这就是由屠岸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屠岸曾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60多年前,屠岸曾花费十年完整翻译出版十四行诗中文全本译,如今,每天面对这些诗作,他虔诚地将它们手抄出来,用最中国的方式,纪念莎翁400诞辰--

作者  刘明清


写字_调整大小

屠岸,1923年生于江苏常州,著名翻译家、作家、编辑。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等。译有惠特曼诗集《鼓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文全译本)、《济慈诗选》等,著有诗集《屠岸十四行诗》、《萱荫阁诗抄》等。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地的莎翁迷纷纷以各种活动,纪念这位世界文学大师。而中国的出版人的纪念形式别具一格--打造出版一套由曾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现年93岁高龄的翻译家、诗人屠岸亲笔手书抄写的莎翁十四行诗集。

出书纪念虽说是最好的纪念形式之一,但是怎么出?出什么?颇让我们费了一番脑筋。在阅读网络化、电子化的时代,人们想要读莎翁的戏剧、诗歌,已经完全可以不需要买来纸质图书了,付费电子书、甚至免费网络阅读都可以解决。如此,我们如果按传统习惯再出一版莎翁作品集,虽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意义的价值确实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中国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译者--93岁高龄的屠岸老师,不仅是大翻译家、诗人,也是我们的出版前辈(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恰好2013年我们曾经出版过屠老与女儿章燕教授合作翻译的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我知道他存在》。经与屠岸老师与章燕教授商量,我们最终决定出版一套由屠老亲笔手书抄写?、经老人家耗费数十年光阴精心翻译打磨的莎翁十四行诗集,以及由我们特别设计制作的莎翁青铜纪念像章。用这样一套不平凡的作品,不仅可以一扫传统纸质图书在当下网络电子阅读时代的不利缺陷,而且还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艺术魅力。加之,又是限量编号出版,收藏价值也会凸显出来。

7月4日,我与同事一起专程拜望了屠岸先生。如今先生虽已年逾九秩,但体格硬朗,神思健旺,日常作息与年轻人并无二致。时令虽已交仲夏,午前仍有清风徐来,蓊郁的木叶间不时传来一两声杜鹃的啼鸣。在东城区和平街一处普通的寓所,屠老讲述了当年翻译、出版莎翁十四行诗的经过,然后以标准的伦敦音为我们吟哦一首。最后,老人正襟危坐,虔诚、工整地抄写了几行自己心仪的莎翁诗句。

屠老回忆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最早是1950年由上海文化工作社出版的。正当他准备动手翻译莎翁的这部不朽的诗集时,解放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有位领导规劝说,年轻人都向往革命,怎么会去读这类歌唱爱与美的诗呢?他带着疑问请教胡风先生,胡风则明确表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不朽的;这些诗无论是对今天的青年人,还是对将来的青年人,都将是有益的。正是在胡风先生的鼓励下,屠岸坚持译完了莎翁的全部十四行诗。其间,有次遇到一个语法问题,屠岸先生认为原文语法有误,遂写信给复旦大学的著名教授葛传椝请教,但并未指望回信。没想到葛教授很快复信,解释说这是英文中颇为罕见的语法错位现象。在随后的逾半个世纪的光阴里,屠岸先生不断修订、校改自己的译作,努力使之臻于完善。为了准确传达莎翁原诗的韵味,他曾特别向大诗人(徐志摩的门生),著名英诗、莎剧译者卞之琳先生请教。卞之琳的耐心指导让屠岸颇有心得。自此,屠岸先生便常常将自己称作卞先生的私淑弟子。屠岸先生不但译诗,对莎氏诗歌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一次,他写了篇颇有学术水准的论文,交给卞先生审阅,不想论文刚送过去,“文革”就开始了。十年后“文革”结束,他再次拜访卞先生,卞先生竟从柜子上拿出他的论文,吹去上面的积尘,轻轻说了句:“文章我看过了,你写得很好。”谈起诗歌,屠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屠老不间断地与我们畅叙了两个多小时,不见有丝毫倦意,足见老诗人对诗歌创作实在是一往情深,老而弥笃。他说,有两位诗人可以代表美国精神,一位是惠特曼,一位是狄金森。但我们问有哪位诗人可以代表中国精神时,屠老列举了当今诗坛的几个响亮的名字,然后话锋一转,肯定地说:“我最欣赏的是冯至先生,因为他的诗最能打动我的心,契合我的灵魂。”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诗国里的孩子”屠岸先生:用正宗伦敦贵族音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著名诗人屠岸逝世 曾翻译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莎士比亚纪念日 诗人屠岸:从莎士比亚里找缪斯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