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盲道难住盲人出行 颜色与环境协调但麻烦也就来了
2016年8月4日讯,25年前的1991年8月,北京西北郊的蓝靛厂路边的便道上,新建了一条约有1米宽、花纹凸起的奇怪道路。那时很多市民都觉得这东西挺新鲜,而并不知道其实这只是一条盲道。“我们再也不怕脚下坑洼滚到沟里去了。”坐落在蓝靛厂的北京市相交五金厂的盲人工友,对当时的北京晚报记者说到。如今,盲道已经遍布北京。但是,48岁的盲人蒋力英女士,无论是在地铁中还是在地面上,她宁可扶着墙或是顺着马路牙子走路,也不愿走上那条盲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盲道的颜色变了。
盲道
黄色的盲道变成了灰色
在我们的印象里,盲道自从出现至后来普及,始终都是黄色的。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北京街头多起来灰色的盲道。
北京地铁的7号线贯穿南城,4号线则从南至北贯穿中关村、西单、马家堡等很多人流密集的区域。在7号线地铁的菜市口、达官营等车站里记者注意到,这里的盲道砖全都是灰颜色的。4号线灵境胡同车站也是如此。不仅是地铁,连西单十字路口地面上的盲道,也铺成了灰色。
健全人眼中,本来北京的地面就遍布着灰色的砖瓦,而今灰色的盲道并不太显眼,换句话说,盲道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地面、地铁站里的环境看上去挺协调。
灰色盲道难住很多盲人
恰恰是这种颜色的“协调”,难住了蒋力英。如果说怪罪,只怪蒋力英并非一个“绝对”的盲人。
蒋力英小时候也曾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然而十几岁的时候,她患上了青光眼,病情逐渐加重,几年时间内,她双目近乎失明。后经手术,仍然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之后便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剩下0.02的视力。“视神经受损了,无法恢复。”
这0.02的视力,让蒋力英看不清与她脸贴脸站着的人的容貌,但却足以让她分辨出颜色,尤其是巨大的色块。医学上,这种情况称作“有光感”。
于是,前些年北京的盲道为黄颜色的时候,她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盲道并行走在上面。
当新的盲道变成灰色,蒋力英只能一声叹息。
而据北京市无障碍设施监督员孙涛先生说,以往我们所谓的“盲人”中,如同蒋力英一样,留有残余视力、有光感的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若再加上因各种事故导致眼镜受伤接近半盲的人数,“他们占据了大半,比‘全盲’的人数还要多。盲道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府早有规定
其实,我国政府、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早已制定过盲道颜色的规定。
2009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就曾制定《无障碍设计规范》,给了盲道具体的参考数据:纹路要高出地面4毫米;铺设要连续,尽量躲避树木、电线杆等障碍物;表面型材应防滑;盲道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对比,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也提到了盲道的颜色应为中黄色,“因为中黄色比较明亮,在视觉上更为明显,更易发现。”
北京市人大2004年就曾通过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中,甚至规定了如果违反设计规范,要进行改建、处罚等罚则。
宁撞柱子也不走盲道
近年来媒体时常会报道城市中盲道的问题。比较常见的如盲道被占用、被市政设施阻碍,大笔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经费被浪费。
“但到了我们身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伤害了。”蒋力英说。至2000年之后,她感觉到便道越来越拥挤,停放自行车是最常见的情况。走在街上的蒋力英经常会撞上车轮、脚蹬子或是其他杂物,她身边的朋友一样经常抱怨被磕碰,大家在一起交流,尽管看不见,但“听说他们的脚腕子时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更要命的则是高处的危险。盲道旁边拉根电线或是晾衣服的铁丝,“我们这视力根本看不见,时不常就在街上被勒一下。”现在街边的配电箱一般也都刷成不太显眼的灰色,“撞上去就是个大包。哪个盲人没遇上过这样的问题?”
这些年,旧盲道坑坑洼洼,新盲道颜色难以分辨,蒋力英自己的习惯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更喜欢贴着马路牙子行走。虽然经常遇到停在路边的车,但是车身很大,我能看到眼前隐约有个大家伙,也就能绕开道路。盲道上乱七八糟的障碍物我看不清,经常磕碰、崴脚,反而更容易让我受伤。”
多换位思考问题
“俗话说,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盲人听力格外好,于是很多盲人都做调琴师嘛。”孙涛说,“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就业,既让他们心理更加健康,也为社会减轻负担。可我们的无障碍设施做得不合用,如何能期待残疾人能融入社会呢?”
“健全人并不是盲人,你们很难从盲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孙涛说。即便是建设好的盲道,颜色不明显、缺乏维护管理,导致盲道的路况反而不如马路牙子,“既然我们决定要动用社会资源,为残障人士建设通道,为什么不能在这些小问题上做得更好呢?”
蒋力英却表现出了更大的宽容,“现在社会建设了很多设施,我们很感谢社会。只是希望,大家能更多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