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春明叙旧:甘家口往事

2019-10-04 12:28 北京晚报 TF003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继长安商场、赛特、蓝岛大厦等老牌百货商场纷纷宣布改造升级后,京城又一家老百货迎来转型——有着近20年经营历史的甘家口大厦启动升级计划。据说,转型后的甘家口大厦“将朝着打造社区生活中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虽然不知道这种“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的心底还是滑过一丝惆怅……2000年,富态的甘家口大厦落成后不久,我家从白堆子搬到了莲花池,从此疏远了那里,但是我对甘家口大厦的前身——甘家口百货商场却充满着感情,因为那里承载了我青少年时代的许多回忆。

作者 呼延云


甘家口商场旧影

逛商场:八十年代的巨无霸商场

甘家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甚至更早,最初她只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据明《顺天府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后,甘家口属宛平县玉河乡池水村。1914年北洋军阀时期,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甘家口地区无太大变化。国民政府时期,甘家口属北平市郊区,在1947年的地图上,已经标出甘家口村。新中国建立后,甘家口属北京市第十三区,其后在1952年第十三区改称海淀区以后,甘家口属海淀区马神庙乡。

在诸多史料中可以发现,甘家口地区兴盛的起点是1956年,正是在这一年,以甘家口百货商场为代表的商业建筑纷纷落成,并对周边形成辐射。

准确地说,只有两层的甘家口百货商场在附近的居民眼中,从来不是一座单一的建筑,而是一个商圈的核心,所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周边的人,一说“逛商场去”,不会单刀直入走进百货商场,而是要连带旁边的副食商场、江丰鱼店、建筑书店、五金商店和甘家口书摊什么的都走上一圈。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先用文字勾勒出一幅“甘家口商圈”的地形图。您可以把这个商圈想象成一把上北下南放置的老式驳壳枪,枪管在最上面,就是横卧在增光路上的一长溜甘家口书摊,路南的江丰鱼店亦可囊入枪管之中;枪身和扳机的部分就是百货商场,驳壳枪的枪身很小,而百货商场则很大,据《甘家口街道志》记载:“(商场)呈长方形砖木起脊结构,店堂宽敞明亮,建筑面积达2112平方木、营业面积1973平方米”,这在当时绝对是一座巨无霸的商业设施;驳壳枪的弹匣那个地方,是五金商店,弹匣的西南方向即甘家口北街上,坐落着建筑书店,而枪柄处则是副食商场,贴着枪柄的外侧则是大名鼎鼎的森隆饭庄。

时光久远的缘故,无论是驳壳枪的比喻,还是每个商点的具体位置,笔者的记忆难免会有粗疏不确之处,但大致应该是不错的。那么弹匣和枪柄之间的那一片空白是什么呢?答案是:那里就是一片空地,最初是凹凸不平的土路,一下雨就聚起大大小小的水泊,自行车驶过迅速交汇成无数条泥泞不堪的阡陌。由于百货商场的正门朝南,所以绝大部分顾客都要穿行这片空地,既不方便又有碍观瞻,因此后来铺上了洋灰,但也是好多道裂缝,仿佛总在跟谁找别扭似的——尽管如此,那片空地于我却有一种别样的意义,那就是它用一种最奇特的方式向我展示着时光的变迁。

事情是这样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港台流行歌曲开始进入内地,正版的磁带是很贵的,于是十块钱三盘甚至两盘的盗版磁带便大行其市,我曾描绘过那段光景:“甘家口商场门口的空地上总是有好多平板三轮车,车上都是小商贩卖的劣质磁带,流行什么歌曲他们就用录音机放什么,今年是《水手》,明年就是《东方之珠》……”事实上,那些三轮车上的录音机比各大歌曲排行榜更有权威性,只要你从旁边走过,就知道今年最火、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范晓萱的《洗澡歌》、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刘德华的《忘情水》等等都曾经是“霸车歌曲”,循环反复,非逼着你学会了为止。听归听,我却绝少买三轮车上的盗版货,而是进到百货商场里面,挤过摩肩接踵的人群,到最北边的音像制品柜台买正版磁带,这倒不是因为我树立了版权保护意识,而是因为我的单放机很贵,不想让盗版的劣质磁带磨坏了磁头。在柜台前,我经常能遇到同学或伙伴,那时“追星族”的热情,其实并不比现在的粉丝团差。

甘家口百货商场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顾客爆满的状态,在一个特别巨大的肚瓤里,陈列着许多条东西相贯的柜台,厨具、洁具、玩具、家电、钟表、鞋帽统统有售,我每次去除了逛音像制品的柜台外,就是到临近南门的文具柜台买本子——中学时代我用那些一块钱一个的牛皮纸本子写了好多侦探小说,却从没想过有一天真的以此为生。国营商店不存在讨价还价的问题,顾客只挑选商品和问价,满意就柜台结账,售货员都很热情,不厌其烦。商场的一层没有顶,所谓二层,其实是在一层的上面环绕着开设了一圈柜台,卖针织布匹什么的,我从来没有上去过。偶尔抬起头往上看时,只觉得房顶好高。赶上商品销售的旺季,真觉得鼎沸的人声能把房顶“蒸”得掀起来。

找饭辙:被新华社报道的江丰鱼店

对于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而言,“吃”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那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在逐渐好转,但孩子们的口袋里仍是空空如也,所以跟着大人逛商场的目的,多半是在出门后想方设法蹭一些解馋的东西。这样一来,百货商场对过的副食商场就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那家商场有年头了,据说是1956年建成营业的,只有一层的800平米大平房,里面卖烟酒糖茶、肉蛋副食什么的。八十年代中期,商场辟出一块地方做副食自选区,这种新颖的营业模式当时非常罕见,所以在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可不知道为啥,我回忆起副食商场,印象最深的,只有进门后糕点柜台里的桃酥和江米条,还有洋溢在大厅各个角落的花椒大料味儿……

似乎是价格偏贵的缘故,附近居民买鱼首选的地方,还是名气极大的江丰鱼店。说江丰鱼店的名气极大,真不是夸张,它是中国水产养殖公司与甘家口服务联社试办的第一家合营鱼店,也许是因为进货渠道特殊,他们家鱼的质量非常好。1983年4月6日开业没多久,新华社就报道了:“在北京甘家口新开设的江丰鱼店,出售优质淡水鱼,价格适中,很受首都市民欢迎,每天接待顾客1400多人次,出售优质淡水鱼2000多斤,营业额3000元左右”——这人气,让二十多年后读到这篇报道的我都大吃一惊,因为那家店的门脸实在是太小了,往大了说也比一家味多美宽敞不了多少。这一年,《中国水产》第11期上说:“只要在营业时间内赶去都可以买到,再不用像过去那样,往往为买一条鱼满街奔跑、空手而回了……”由此可见,那时北京的商品销售渠道匮乏到何等地步。

整个甘家口商圈,最有名气的饭店,当属森隆饭庄。这是一家1956年开业的淮扬菜馆,门面古香古色的,挂着金色匾额,从临街的玻璃窗往里望,铺着红绒的桌布和套着座垫的木头椅子,在那个年代显得特别高雅。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回忆,老人家经常以到甘家口商场买菜为借口,溜进森隆饭庄买酒喝,女儿威胁他说:“你这样喝,我要告诉妈!”老人家双手抱拳以韵白道:“有劳大姐多多包涵了!”活脱脱一个“魏晋名士+老小孩”的可爱混搭形象。

泡书店:一家新华书店的变迁

要说整个甘家口商圈我逛得最多的地方,还是书摊和建筑书店,关于甘家口书摊,我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过一篇很长的文章(《甘家口书摊的四次挪地儿》),这里就不赘述,而建筑书店的旧日模样,若不提上几笔,恐怕已经被人们彻底遗忘了吧。

建筑书店最早就名叫“甘家口新华书店”,始建于1956年。据《甘家口街道志》的记载,九十年代初,这家书店有职工30余名、年销售额240万元,利润13万元,可能是因为建设部近在咫尺的原因吧,“根据北京市新华书店总店要求,于1984年改为专营建工书籍的建筑书店,成为专业书店,为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图书服务。”不过在我的记忆中,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它那老式门楣上悬挂着的一直是毛主席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字的招牌,里面高敞轩窗,书香扑鼻,虽然店面朝南,但因为甘家口北街很窄,对面的楼房和街边槐树茂密的枝叶遮挡住了阳光,所以店里总是阴暗的。身在闹市名不显的好处,是独得一份清静。暑假的午后来到这里,头顶上的风扇吹来一阵阵清凉,耳畔传来被窗户过滤后响而不噪的蝉鸣,慢慢地沿着墙走过一排排书架,随便挑上一本,一直看到字迹因光线暗淡而模糊不清……店员们从不吵闹,更不赶人,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那是八十年代特有的一种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表情。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北京千万元“书香券”周末发放,文惠券撬动文化消费加速复苏

北京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这两家将参加2020年服贸会

在服贸会上,与地图书店博物书店相遇

为什么爱去书店买文具?这五点原因不可忽视

深夜中的烟火气,探探那些繁华都市里的24小时书店

实体卡还是虚拟卡?书店自救不只是短暂众筹,还需完善会员制

记者探访图书大厦等实体书店 借图书外卖转型自救

经历史上最长一次闭馆后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新展“紧急中的沉思”

五一小长假剧场没开门,戏剧进书店

迎世界读书日,作者讲述与中国书店结缘的五十年

读书店创始人写的书,疫情期间也能云游书店

2020年“阅读北京”推出五大活动 现场交流疫情期间阅读心得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