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热”到“归国潮” 近八成留学人员回国贡献力量
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出国留学就成为中国快速培养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1950年,新中国先后两批共35名公派留学生赴欧洲留学,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派遣留学生的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迎来出国留学热,托福课程也随之受到欢迎。新东方供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留学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生开始“走出去”,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最初的“公派留学”到“自费留学”的放开,从早期的“精英留学”到如今的“大众留学”,中国不仅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出国留学规模已稳居世界首位,人们对留学的认知及相关产业也在不断升级。
90年代留学生: 国内发展前景吸引我回国创业
20多年前,因为想出国看看,“60后”朱舜山走进了新东方学习英语。20多年来,走出国门,再回国创业,朱舜山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但是,正是这个“圆”,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一批“老”留学生的成长轨迹。
1996年6月,朱舜山收到了麻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此前,他也收到过多个外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都由于没有奖学金而未能成行。当时,朱舜山正在中科院读研究生,每个月只有83元的补助。父母的收入也支付不起留学的学费、生活费。
早在4年前,朱舜山就开始准备出国留学了。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申请完全要靠自己,一方面,没有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没有互联网查询信息。朱舜山只能通过图书馆和海外朋友了解院校信息,再准备好申请材料,邮寄给目标院校。
收到期盼已久的这份录取通知书时,朱舜山已经研究生毕业,加盟了一家软件公司。经过再三思考,他最终决定去留学。“因为出国留学太难了。如今,有了这个机会,我想出去看看。”
那年8月,朱舜山前往麻省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出国留学最难的就是语言关,朱舜山也不例外。日常交流中,他发现从书本上学过的英语常用语根本用不上。上课时,老师讲课的语速快得让他反应不过来。“那会儿还没有拍照手机,只能玩儿命地记笔记,回去之后再自己理解讲授内容。”
那时,朱舜山几乎每天都要在学校学习到次日凌晨三四点。后来,他收到了一家全球500强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就留在了当地工作,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2010年,朱舜山在回国探亲期间,了解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前景,这令他热血沸腾。于是,朱舜山决定离职创业。他注册了一家公司,通过算法将互联网应用技术转移到了手机端。
两年后,朱舜山获得国内资本的投资,回国创办公司,但却无果而终。不过,这并没有让朱舜山消沉。相反,国内热火朝天的“双创”环境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再度创业。如今,朱舜山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TO,领衔开发了一款面向少儿的英语口语学习小程序。
与公司创始人师丹青初次见面时,朱舜山用耳机听了一段咖啡馆点餐的语言场景。逼真的场景语境、对话内容,令朱舜山想起了刚开始留学时遇到的语言关。
20年的国外生活,让朱舜山深刻地认识到,英语并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于是,朱舜山不仅用自己的技术和国外生活经历完善着英语学习场景的设计,还参与语音录制。同时,在搜集记录数万名3至12岁儿童大数据语音库的基础上,实现为每个孩子智能化定制计划。
开发小程序的过程中,在国外学习到的技术派上了用场。朱舜山的技术能使数据在现有带宽的条件下,平均传输速度增加三至五倍。这让孩子们在信号不稳定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学习英语口语。
对于自己的留学经历,朱舜山充满自豪。他说:“留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懂得了开放头脑、沟通交流的重要,掌握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思考方式和交流方式。留学对我一生是极其重要的。”
40年间出国留学585.71万人
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201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共51.94万人。
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
留学生 把先进技术带回国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出国留学现在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等趋势。与过去40年相比,未来40年中国老百姓将更多地参与全球化的发展,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舞台,不管在政治还是社会、经济方面将赢得更多的机会。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出国留学事业一定会继续深入发展,并随着互联网、AI等科技的进步呈现出新的特点。
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八成左右的出国留学人员都已回国。相信这些人会把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出国留学必将为中国的国际化、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