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旧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古巷深处访画笺
几近暮春的南锣鼓巷阳光正好,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到涌满了整条古巷。在旧巷西侧相接的雨儿胡同中,以雅静对喧闹,以简净对繁华,憩息着一座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透出几竿新竹,墙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牵绊住来往行人的目光与脚步。即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64年前,时已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搬进了这所宅院……
雨儿胡同13号: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古巷深处访画笺
几近暮春的南锣鼓巷阳光正好,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到涌满了整条古巷。在旧巷西侧相接的雨儿胡同中,以雅静对喧闹,以简净对繁华,憩息着一座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透出几竿新竹,墙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牵绊住来往行人的目光与脚步。即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64年前,时已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搬进了这所宅院。
进入正门,迎面置有一座湖石假山,伴着一丛孤植的黄金间碧竹,竹影婆娑映青石,颇见生趣。从左手边的二门迈入,环顾正院,一座布局标准的四合院映入眼中。院子坐北朝南,南、北、西、东各有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过龙脊屋面。北房带有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行至回廊,梁柱间的雀替与倒挂楣子古色古香,各房墀头处还能见到普通四合院中难得一见的精美雕砖。
探访的时候,西厢房正展出“纸短情长——齐白石画笺的诗情画意”展览,相比动辄数尺的泼墨写意,几寸之间的信笺配画更见生趣。白石老人的画笺在民国时就享有盛名,当时的信笺纸与今天很不相同,纸面大都浅浅印有书画。或清丽山水,或工笔花卉,或鲜活果蔬,或简笔人物……这些画笺需要通过木刻加多层套板着色印出,工序颇为繁复,人们往往不忍着笔,而将其置诸案头以供玩赏。此次展出的齐白石画笺,多会有题契合画意的诗词,加上齐白石单刀法自刻篆书印,以及南纸店的随形印,小小一张笺纸,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颇有意蕴。
有一段插曲也十分有趣。鲁迅在北京时,曾收集过一批木板水印信笺,并在1933年2月5日对郑振铎的信中提到:“西谛先生……去冬回北平,在留黎厂(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加,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白石老人等丹青高手所作的画笺之精,让鲁迅忍不住邀请郑振铎收集、印制一部笺谱书来保存,并为中国木刻史留下纪念。后人固然可以在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中欣赏佳作,但能在这里亲眼见到白石老人画笺,更是一种幸运。
除了展览外,小院当中的齐白石塑像最引人注目。这尊塑像是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采用铸铜工艺,近两米高的白石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将手放于胸前,面部肯定,寥寥数道,逸笔草草,却形神俱在,蕴涵有强烈的中国笔墨精神,是其“写意雕塑”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文化部拨款购买下了这座宅院给齐白石居住,不过不到半年,白石老人就因为生活不适应而搬回了西城跨车胡同。齐白石去世后,这里曾作为北京画院绘画研究培训场所和画室,直至2011年,北京画院对这座小院重新修复,才复原了白石老人晚年生活与创作环境,并命名为“齐白石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5月13日开馆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