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寻访老宅:现在挂着“丛良弼故居” 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07-06 14:00 北京晚报 TF003

清明节时,表妹陪小姨回老家给姥姥扫墓,与出租车司机闲聊,意外得知曾经是姥爷家的五进院落竟然还保留下来两进,只是现在挂着“丛良弼故居”的牌子,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姥爷姓孟,老宅的主人却是中国火柴大王丛良弼,我不禁感到好奇,便利用周末时间,飞回老家“钩沉”。

作者 刘守华


我对老宅完全没印象。听妈妈说,我出生后曾被送回老宅,在那里生活了六个月,而后便被接到爸妈身边。后来,老家发生了各种变故,待我懂事时,老宅已不属于孟家。

行前做功课,妈妈说老宅拆后建起宾馆,在网上检索,那宾馆竟然还在,我马上预订了。下了出租车走进宾馆院落,迎面有几排古旧的房子,远远看见被现代建筑包围、在枝叶掩映下的那砖、那瓦、那棕色的窗棂,我突然鼻子发酸,眼角潮润。

来不及办理入住,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老宅。老宅坐北朝南,但原先朝南的大门已砌成围墙,出入院子要通过西墙处新开的月亮门。

虽然是故居,却没见看门售票的。走进月亮门,是一个三开间厢房院落,穿过沿西墙的窄窄过道,又进入另一个三开间厢房院落,再穿过南边的过道,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五开间正房了。门前有株花开正旺的石榴树,看体量,显然不是妈妈童年时摘过果子的那株。目前保留下来的正房共三栋,以门相通,将前后院连在一起;房屋为砖石结构,腰线以下由花岗岩石块砌成,以上则是青砖。

既无文物,也无展览,这与“名人故居”的设立规范尚存差距,倒是正房墙外挂的另一块牌子“丛良弼故宅”,形容得还算贴切。

我与远在京城的妈妈视频连线,帮助她重拾记忆。时隔一个多甲子,看到经过修缮、缺乏生息的空落落的宅子,她也有点恍惚。直到镜头扫到某个窗户根下黑黢黢的角落时,妈妈说,这栋房子就是我们住过的,这里曾经有个鸡窝,每次听到母鸡咯咯叫,我就忙着跑去拣蛋。

孟家在当地小有名气,当年三兄弟因在广州、青岛做生意发迹,合力回老家置办下这座宅子,但究竟是购买的还是新建的,后辈们无从知晓。

我很想找人问问,但恰逢周末,院子里不见一人。门口扫地的大姐听我说这是自家老宅,问道:“你是丛珊的什么人?都说这是她家的房子。”好嘛,故事又出现了分叉,我只好忙不迭地求助百度。

据网上资料,民族企业家丛良弼是电影演员丛珊的曾祖父,他在1913年创办振业火柴有限公司,结束了日本、瑞典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丛良弼的原配夫人迟氏与在外创业的丈夫聚少离多,一直默默守在老宅里,看管家业,养育子女。

照这样分析,孟氏兄弟大概是从迟夫人手里买下这座五进院落的,之后,据妈妈说,又在如今宾馆的位置上扩建了几个院子,方才成就了占据小城中心地带两条街的孟家。

妈妈说那时二爷爷、三爷爷家都和我们住在一起,院子套院子,全是相通的。姥爷这脉只有相差十七岁的兄弟两人,家里的生意归大哥打理,作为娇宠的小儿子,姥爷只负责琴棋书画。十六岁时,姥爷在一次喜宴上看上了梳一条油黑长辫,眉清目秀,身高一米七的姥姥。娶亲时,聘礼排满整条街,但命运捉弄人,姥姥的人生历尽艰辛坎坷。

姥姥比姥爷大一岁,尽管在娘家是娇生惯养的独女,但嫁到孟家后,就成了抚老育小的顶梁柱。姥爷酷爱京剧,1947年秋国民党进攻胶东,姥爷和票友京剧社成员集体参加了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1951年,姥爷患肺病离世。

后来,陆续有人家搬进老宅,孟家最后留守在老宅的老少三代五位女性,仅剩一栋房子可住。失去了经济来源,既要照顾婆婆,又要抚养三个幼女,姥姥的日子实在难熬。怕女儿们受委屈,姥姥不肯改嫁,只能靠变卖家当、替人家洗衣推磨维持生计。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忍耐,让姥姥的腰弯了,手指变形了,却成就了女儿们的学业和前途。

虽然每个家庭都有故事,但是光阴荏苒,即便是自家的往事,也仿佛变成了别家的故事。不禁感慨,人生如戏。

这一夜,睡在曾经是自家地界的宾馆里,我没有梦,一觉到天亮。

(原标题:寻访老宅)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