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旧址:茅盾故居,小院朴素别有韵
都说京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置身于此,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种强烈感受,有一股力量就来自那些风流人物的故居……雨后的后圆恩寺胡同隐约透着些泥土的清香,避开南锣鼓巷的游客往胡同深处走,没多久就来到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茅盾故居。到达的时候,距离停止参观的时间只剩一小时,好在院子不大,也来得及仔细看一遍……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
小院朴素别有韵
雨后的后圆恩寺胡同隐约透着些泥土的清香,避开南锣鼓巷的游客往胡同深处走,没多久就来到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茅盾故居。我到的时候,距离停止参观的时间只剩一小时,好在院子不大,也来得及仔细看一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一户商人家庭。1927年,茅盾发表处女作《幻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此后,茅盾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等作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茅盾故居在全国有两处,一处在他的出生地乌镇,一处就在北京。位于后圆恩寺胡同的这处四合院是茅盾1974年到1981年逝世最后居住的地方,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一进门就能看到门前影壁上的“茅盾故居”横匾,是邓颖超题写的。院子正前方立着茅盾的半身塑像,塑像为汉白玉做成,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中间的天井里有架起的葡萄廊架,这个季节,葡萄树刚刚抽出新芽,旁边几棵石榴树倒是长得不错。廊架靠近门口的地方拴着一个秋千,看介绍是当年茅盾为小孙女有玩耍之处而让家人动手安装的,充满了生活气息。
前院正房、东西厢房原为茅盾的会客厅、藏书室、饭厅等,现在都是陈列室,用以展示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后院北房原来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现保持旧时原貌,但并不对外开放,只能隔着玻璃看一看。在前院的展厅当中,能看到茅盾写作时常用的钢笔、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英汉大辞典、用过的墨盒与镇纸等,还有茅盾小时候写过的作文原稿,茅盾长篇代表作《子夜》手稿、朱自清写给茅盾的贺信等珍贵资料。后院房檐下有一台用玻璃罩起来的老式旧冰箱,是1949年茅盾定居北京后其夫人孔德沚从旧货市场上买回来的,一直使用了二十多年才被淘汰,如今这台锈迹斑斑的老冰箱依然值守院中。
出生于乌镇水乡,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捐出稿费设立文学奖……以前对茅盾的印象多停留在他是一位著名的现当代文学家层面上,逛了故居才知道,茅盾还写过童话。1918年至1919年间,茅盾共编写了二十七篇童话,其中的几篇就在故居中陈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