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人民大会堂、吴晗故居、北大燕南园……北京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2019-06-22 13:39 北京晚报 TF021

日前,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人民大会堂、吴晗故居、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等429处建筑物拟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吴晗故居

历史建筑(含历史建筑群),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或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或具一定的纪念或教育意义,或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或于某一行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或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或是建筑样式细部、设计理念等反映了一定的地域或民族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或是在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具有群体心理认同感,或是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或是样式、材料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或是建筑形体组合在一定时期具有先进性,或是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其中核心区273栋,体现了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栋,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了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另外还有10个,位于核心区和海淀之外。

从建筑功能上看,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涉及传统四合院、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体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据了解,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正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

此外,北京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10个试点城市之一,更多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过程中,未来将结合实际,逐步开展对已公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试点工作。

10个代表建筑简介

①西四北二条59号

59号院位于西四北二条的西侧。59号院落为清朝年间建筑,历史上曾居住过末代皇帝溥仪、佟麟阁。

②吴晗故居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头发胡同1号。1号院建筑面积473.56平方米,1951年左右,吴晗作为北京市副市长,从清华大学迁来住在这里。该院为三进四合院,院内有游廊,内院、后院、外院古树尚存。

③东旧帘子胡同23号(施今墨诊所)

与其他东城区、西城区的平房院相比最大的不同,东旧帘子胡同23号院内为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目前,院内仍有居民居住,占地面积为718平方米。

④金鱼池中区3号

在天坛街道金鱼池中区3号,有一座坐南朝北的独栋二层小楼,建筑风格为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式小楼。除了这座小楼,还有西打磨厂街213号院、育芳胡同5号院、北极阁3条22号等一批民国时期的建筑,被列为历史建筑的范围,都属于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⑤西打磨厂街213号院

据《北京四合院》记载,西打磨厂街213号院曾为山西晋商乔家票号大德通总号所在地。

⑥育芳胡同5号

该院落位于东城区东四街道育芳胡同,为徐世昌旧居之一。民国初年建筑,二进院落,坐南朝北。

⑦陆宗舆故居

北极阁3条22号为陆宗舆故居,陆宗舆1925年一度出任临时参政院参政。1940年被汪兆铭伪国民政府聘为行政院顾问。据当地居民说,此处在民国时曾为协和医院宿舍。

⑧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主要作为燕大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

著名历史学家洪业、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化学家张龙翔、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文学家林庚,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作家冰心和社会学家吴文藻夫妇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⑨清华大学照澜院历史建筑群

这是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处,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照澜院又名南院,1920-1921年建,1947年据朱自清提议改为照澜院。由庄俊设计监造。包括甲、乙两种户型各10套,甲种为西式双拼单层外廊式住宅(丹顶洋房),乙种为中式三合院,建筑面积共3650平方米,可谓中西合璧。很多名人都曾在照澜院居住过,梅贻琦、戴志蹇、杨光弼等首先入住,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这里一直作为教职工的住宅,是清华最早的教授住宅群,是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如今这些老院落很多是大杂院,或用作店铺或办公。

⑩科源社区“特楼”

科源社区“特楼”也被称之为中关村“特楼”。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39位两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在此居住。

“特楼”位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区的宿舍区,分别为科源社区13号楼、14号楼和15号楼,是整个科源社区的核心。三座楼整体朝南呈“ㄇ”分布处于科源社区轴线中心。

“特楼”作为科学家的故居,在此居住的多是中国某个学科的奠基人,也可谓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祥地,记载着中国的科学发展史,对祖国有重大贡献。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海霞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陆宗舆故居变身“缘庆书苑” 从8月16日起免费向居民开放

寻访老宅:现在挂着“丛良弼故居” 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创始人故居迎众多北京市民到场,为此事

名人故居两大展览举办,14位名人邀您跨时空“对话”

周末跟我GO: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诉说年代故事见证城市变迁

探幽旧址: 蔡元培故居,“五四运动”在此策

探幽旧址:沈家本故居,枕碧楼里论法制

探幽旧址:茅盾故居,小院朴素别有韵

探幽旧址:李大钊故居,一副对联写一生

探幽旧址:老舍故居,“丹柿小院”怀斯人

探幽旧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古巷深处访画笺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始运营,未来可刷身份证验票乘车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

看着都舒心!观音寺“三横一纵”道路旧貌换新颜

新发地连开6场对接会,一大波优质农产品装进市民菜篮子

北京又多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三季花海,四季常绿!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