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个城中村如此转型,传统大集混搭互联网“乱炖”还挺香
热热闹闹置办年货,寻找浓浓的温馨年味儿,您会去哪儿?郊区大集?程序化的超市货架?或是动动手指网购一番?近日,丰台区郭庄子村就推陈出新,将“传统年货大集和互联网”创新整合在一起,线下年味儿浓,线上补尖儿货……一场名为“农时荟”的传统大集在年前的喜庆氛围中热闹开场。
村里请来的变脸艺人与观众互动。
高楼大厦间
乡情回来了
“那家的蔬菜无公害,这家的手工煎饼没有添加剂,上回拿大坛子卖臭豆腐的怎么没来……”乡里乡亲热火朝天地聊着,逛着集,顺道带着孙辈一起温习传统文化活动。
虽说位于西四环边上的郭庄子村如今早没了村庄模样,但在这连片的楼群中,大多数住家都是过去的老街坊,因此,这里的乡情并没有被单元楼阻隔。
一起泡罐儿腊八蒜,重温乡情村史。
一起泡罐儿腊八蒜,重温乡情村史。
在五里店北里小区公园内的年货大集现场,30多家“名特优”品牌商户,110多家摊位,来自南北的绿色食品、年货集体亮相。源自密云的荆花花蜜酿造而成的绿色蜂蜜;来自东北的鲜糯玉米苞、各色黏豆包、笨鸡、笨鹅、蛋品、野生蘑菇、韭菜花等等;来自大兴农场的无土栽培西红柿;无任何添加剂的粗粮煎饼……和亲朋好友一起亲自挑选接地气的贴心年货,和摊主一起唠唠家常,感受一把接地气的过年氛围,街坊四邻们显得格外踊跃。
尝尝腊八粥,从小了解“小时候的味道”
尝尝腊八粥,从小了解“小时候的味道”
在“农时荟”活动当天,即便是对购物不感冒的孩子们,村委会也贴心地照顾到了。现场红红火火的中国乡村春节文化元素布置让早已城市化的“小村民”们大开眼界;如果孩子们要畅谈新奇发现和感受,还可参加郭庄子村与北京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主办的儿童诗歌创作大赛。
传统民俗+互联网
“城中村”探转型发展新路
满载而归,喜气洋洋
自打2017年9月开始,每月的最后一周,郭庄子村都设立了大集,而从去年5月开始,传统的大集更是升级为村里的一个文创项目,商业和文化并重。
“我们就是要找到一种生动有效的方式、平台,进行村民向居民的就业转型,以及新的经济升级转型。”郭庄子村的负责人介绍,随着北京重塑城市格局以及疏整促行动的持续开展,村里原有的“瓦片经济”也面临转型升级。原来的遍地小作坊、小门脸关了,如何给村民提供新的就业途径成了村委会考虑的重点。
正所谓扬长避短,经过研究村委会发现,虽然原来的村子变成了楼群,但传统的乡村文化在各个小区内还很浓厚。
山核桃这种“尖儿货”是大集的抢手货。
于是,郭庄子村有效发挥“二十四节气”等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依托五里店北里小区公园,办起了郭庄子“农时民俗荟”,并在线上通过一个名为“始之”的微信公众号,将党建宣传阵地建设、传统文化民俗主题展示、“互联网+”新生活方式引导、特色商品直供销售整合到了一起。
在线上,村里通过公众号“北京郭庄子农时荟”以及“始之”公众号,把真实的大集搬到了线上,让更多不能来现场逛集的人们,也可以轻松感受和享受到传统赶集文化和大集上原汁原味的乡村美味。
村民捧场大集。
在线下,目前村里已成功举办多次大集活动,每次人流量约7000人次,在郭庄子村及周边社区形成良好口碑,为“农时民俗荟”凝聚了稳定人气。
因为“农时荟”这个平台,村里还开发出“郭庄子老嚼谷儿”老北京特色文化美食、农桑亲子体验、郭庄子大槐树等文化体验产品,促进集体经济向文化产业发展。郭庄子农时荟文化系列活动小满、夏至、金秋风铃节主题活动,更是使广大群众充分领略到农俗和非遗文化内涵。
通过将传统民俗与新生活方式的引导融合,既保留了原有村民的“乡情”,增强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又加快推进了农民向居民转型融入城镇化的进程,助力村民就业,从而探索出社区治理新模式。
做好区位优势大文章
郭庄子“软硬兼施”
线上线下,满满的传统年味儿,满满的传统文化氛围,郭庄子村百姓体会到经济转型带来的幸福感。
当地村民转型为物业管理人员,上门服务
近年来,地处北京西四环边的郭庄子村以“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强有力地推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当地村民转型为物业管理人员,上门服务
当地村民转型为物业管理人员,上门服务
同时,以“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为新模式,把互联网、大数据、实体经济有机融合,对社区物业、老年食堂、便民超市、银龄医院、京辰瑞达国家级科技孵化中心等20余家优质资源进行梳理,建起集家政、维修、洗衣、家电清洗、食品、餐饮等众多贴近群众日常生活于一体的便民网上服务平台——始之科技公司,使集体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更使村民门口就业不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