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 :为首都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2018-11-16 08:50 北京晚报 TF020

北京作为首都,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一直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文津奖得主朱祖希所著的《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为热爱北京、探索北京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的大门。他用35万字,从“北京城的起源及其演进的轨迹”“明清北京城——中国封建帝都的最后成果”“北京城的文化之源”“北京城的传承和保护”等4个方面,阐述了北京作为“中国古代都城最后的结晶”所拥有的城市特征及其文化渊源,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作者:吴重生 郑文


北京城布局巧妙

朱祖希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的高足,正是侯仁之的一句“北京,是我心中的圣城”让朱祖希与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17岁的朱祖希以第一志愿被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录取,从浙江浦江来到北京,从此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他讲授开学第一课的便是时任地质地理系主任侯仁之,讲授的内容便是“北京城”。

从那以后,正如朱祖希在书中所言:“‘侯仁之’三个字便和‘北京城’一起深深地植进了我的心田之中,并影响、引导了我的一生。”可以说,《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寄托了朱祖希对先师的深切缅怀,也是他为完成先师未竟事业作出的一份努力。

《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朱祖希

建筑艺术叹为观止

北京,曾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燕都蓟城、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首都、辽朝的陪都南京、金朝的中都、元代的大都,以及明、清两代的京师所在地。朱祖希在《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中指出:古都北京不仅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并且集中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的精华,它既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也是一座文化荟萃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院。

高耸壮观的城墙城门、景色绮丽的宫苑、井然有序的平面布局、气势如虹的南北中轴线、犹如棋盘的街巷布局、形制规整的里坊和四合院……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颇具特色,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便是,一是平面格局呈“回”字形,即以太和殿、乾清宫为中心,以紫禁城、皇城、内城为外围,形成层层拱卫的格局;二是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统领全城。

朱祖希认为,正是明清北京城在都市规划上的这两个鲜明特点,构成了“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

整体布局的均衡之美、空间序列的韵律之美、建筑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之美、建筑色彩设计的整体之美……北京城中最大的亮点当属紫禁城,作为中国至今保留下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所能达到的宽广和深远,复杂和严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整体来看,与高耸直刺天穹的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似乎普遍显得较为低矮、平淡,在朱祖希看来,这正好说明了中国建筑是一种以简单重复的基本单元组成的复杂的建筑群落,在严整中又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体现出一种整体之美、均衡之美、理性之美。

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城市规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理念、方法无不受到所处时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受何影响?朱祖希的解答是:受“天人合一,象天设都”的规划理念,以及《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史记》《管子》《诗经》《孙子》《山海经》《葬经》等古代典籍的影响。

“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华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是历代都城规划的思想基石。“象天设都”则通过象征手法,模拟天上的星宿结构来规划都城的物质形态,体现皇权的尊贵,营造天、地、人三者之间高度和谐,是东方宇宙观在都城规划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这些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理念在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条自南而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上几乎集中安排了所有当时象征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建筑物——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景山、钟楼……这些建筑不仅体量高大,而且色彩艳丽、金碧辉煌,朱祖希称之为“一道建筑艺术的长廊,也是一条在规划布局上集中显示礼制的中枢脊梁”。

作为《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的作者,朱祖希注意到了北京城里大片的四合院的空间秩序,就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伦理秩序:长幼有序,男女不等,内外有别,尊卑分明。这些面积不一、数量众多的四合院与数以千计的胡同构成了北京城的底色,形成了北京城独有的城市风貌。

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城经历了多次改造。被誉为“北京城地理活化石”的朱祖希有喜也有忧。

忧的是,过去对北京城在规划设计上的整体性认识不足,造成了一些无可挽救的损失。最突出的一例,就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墙已被拆除,和城墙共存的巍峨的城楼,除去个别被孤立地保留下来之外,也已不复存在。

喜的是,旧城改造过程中不乏像天安门广场改造这样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成就。

封建时代的天安门广场,原是有计划地设在皇城正前方的一处宫廷广场,力求表现“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现在,天安门广场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位置如旧而景象日新,是全国人民一心向往的政治活动的中心,紫禁城则相应地被推到了广场“后院”的次要位置上,成为展示人民群众伟大艺术创造的博物馆。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旧日在设计上的主题思想,已经完全为一个新时代的主题思想所代替,这个新的主题思想就是‘人民至上’。”——朱祖希这样评价天安门广场改造的历史含义。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北京是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也是不断展现国家发展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更是东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

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已进入实施阶段,如何贯通历史现状未来,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是新时代首都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朱祖希在《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一书中所言:我们的先人以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然而,更新的奇迹——既要整体保护北京旧城,为后代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努力。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

分享到

他是“潘门学长”高冠华,因何称“谁都没有我幸福”?

元宵节的古诗词有多浪漫?辛弃疾李商隐唐伯虎笔下有真意

“吃瓜落儿”是啥意思?老北京咋给人扎针儿的,别说我没告诉你!

《道北京》:图文并茂一展老北京生活 娓娓道来正宗京味儿文化

一只小铃铛承载两代人的重恩:血乳恩情今相报

没有鞭炮的春节 地球照样会把我们带到新的一年

戏说生肖:告诉你关于鸡年的故事 节前有哪些民俗?

大年夜的饺子:在案板上剁饺子馅的声音,和过年的鞭炮一样重要

加州阳光:春节,在热闹和冷清之间 在美国过春节缺什么?

北美笔记:一样又不一样的加拿大春节 吃饺子年糕收压岁钱一个都不能少

“岁月流痕·宗其香画北京”拉开纪念宗其香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序幕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