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60年晚报故事:排队买晚报曾是花市大街一景 晚报撕着看是为什么

2018-03-27 11:49 北京晚报 TF003

今年是《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的大喜日子,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我也来借这个机会,说说我与《北京晚报》的那些事吧。

《北京晚报》自1958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北京人的青睐。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刊以后,很多事情在我的记忆当中是非常深刻的。

记得当时的《北京晚报》是对折四开版,2分钱一份。在那个年代,2分钱是可以有很多用处的。比如说2分钱可以买一块牛奶糖,可以在存车处存一辆自行车,可以买一块臭豆腐,可以买一支铅笔或一块橡皮,也可以喝一碗豆汁;当然了,还可以买一份《北京晚报》。

当年北京的老街坊们由于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北京晚报》就成为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而且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尤其是“五色土”副刊,完整的一个版面,里面涵盖了“书法”、“漫画”、“一分钟小说”、“谈北京”、“谜语”、“笑林”、“一夕谈”、“文艺随感”等。所有版块都不大,文章也不长,但篇篇短小精悍。其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从而受到读者们的广泛欢迎。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崇文区的东花市大街北小市口里头,每天下午两点来钟,在西花市大街路北的邮局门口,人们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等着买晚报。这在当时都成为了花市大街的一景!您还别说,去晚了还就真的买不到。不光那样,即便是在后面排大队的,也会经常有买不到的时候。从下午2点到四点半,常常有为了买晚报,因为排队加塞儿而拌嘴吵架的。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们家由于都爱看报,当时我父亲在邮局一共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参考消息》,另一份就是《北京晚报》!别小瞧这订报纸,它可以省去了每天到邮局排大队的麻烦。每天下午5点左右,当邮递员老吴斜挎着报兜子,骑着那辆墨绿色的自行车,在我们院子门口一边摇着车铃一边拉着长音大喊:“29号--取报纸喽--!”的时候,我们院凡是家里没订报纸的人,全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抢着接报纸。因为谁先抢到了谁先看!等轮到我们家自己再看,几乎都是晚上七八点钟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们家,通常都是从同院的老街坊手里接过报纸以后,将两份报纸分别从中缝部分一撕两半,使其变成了四张报纸,然后家里人分头倒换着同时看。也有的时候,等报纸最后传到我们家就已经变成四瓣了,因为老街坊们经常也会用这种同样的方式相互传着看。

一直到2007年我父亲去世,我们家才不订报纸了。但我仍然会时不常的在报摊上买一份晚报,每当晚上临睡觉前,都会躺在床上一张一张仔细地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一晃30多年了,我与《北京晚报》可以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不解之缘。它既整版刊登过有关我的新闻,也曾发表过我写的文章;报社里更有我所熟悉的,曾经给予过我重大帮助的刘一达先生,和周家望贤弟这两位老朋友。

60年风风雨雨,北京人见证并陪伴着《北京晚报》的不断成长。在此,我谨以一首很不成熟的打油小诗,衷心祝贺《北京晚报》生日快乐!同时也衷心祝福《北京晚报》越办越好!

北京晚报气象新

纵横天下话古今

要闻时事加娱乐

六十年来格外亲

2018年3月25日 于问茗精舍

万寿香

作者:冯建华,笔名:万寿香,北京人。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中国茶文化“北派茶礼”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北京民俗学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委员。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老读者忆往事:通过《北京晚报》报道 百岁祖母“一夜成名”

话剧《北京人》首演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前副总编忆《北京晚报》台港澳电话拜年盛况:市民凌晨四点排队报名

看《北京晚报》的习惯,改不了!直到闭馆时年轻人仍流连展品前

北京晚报60周年展迎82岁老读者:带着复刊号“上头条”

老读者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现场作画: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晚报

三位“北京榜样”参观晚报创刊60周年展:做公益如办报,要不忘初心

“包律师”专栏走入现实!《北京晚报》创刊60年展律师现场免费咨询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迎惊喜:七旬老读者送书法作品为本报庆生

写给曾在报社执勤的武警官兵:“最可爱的人”守护北京晚报20余年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人气旺 外国朋友送祝福报友群里狂刷屏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