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看《北京晚报》的习惯,改不了!直到闭馆时年轻人仍流连展品前

2018-03-27 12:07 北京晚报 TF003

“这复刊号上的‘古城纵横’,实在太有意思了,读起来真解气!”3月24日下午,北京晚报创刊60年展的展厅内传来愉快的笑声,引来了四周观众的目光。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展。

“你看这段:昏黄的路灯下。几个孩子捡来砖头。放在路中。骑车班的人。车行匆匆。突然,‘咣当’一声,人仰马翻。还配了画外音:‘小朋友,这样做对吗?’还有试刊号上的‘古城纵横’,都是几十个字的小文太精彩了,针砭时弊,语言诙谐幽默,真好看!”

站在“创刊立业”展板前的吴凯夫妇,一段段认真地读着,一边点评,一边用手机把展板上的内容拍下来。

30岁出头的吴凯夫妇告诉记者,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父母一起看晚报,直到现在还在订北京晚报,这是改不了的老习惯。就说北京晚报的展览吧!我们一得到消息,就想来看看。

3月24日是周六,夫妻俩专程从东棉花胡同的家溜达过来了,“展览31日就结束了,得抓紧看。”

“毛泽东同志为北京晚报报头的题字,这可真了不起!”

“千里追沙溯源,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北京,一到现在这个季节,沙尘暴那个大呀!可现在北京的天气多好。这里面还有北京晚报的功劳。”

“新星音乐会、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虽然这些活动,我们没有赶上,但常听老辈儿人给我们讲。”

“加装电梯这事儿可不小,给老旧小区老人出行解决了大麻烦……”

当看到“融合发展”版块中,北京晚报的品牌价值已达到188.23亿元人民币时,让包括吴凯在内展板前的年轻人赞叹不已。

吴凯说,现在传媒市场上有很多刊物,新媒体也很发达,但看《北京晚报》的这个习惯是改不了,也少不了。“晚报中小的栏目印象不深了,但每周五的‘跟我GO’,我们特别喜欢。还有副刊的连载小说、漫画等,我们也很关注。”

“‘跟我GO’这个栏目,我们两口子期期都看。虽然不一定都去玩,但也是我们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有时还是和朋友聊时尚生活方式的一个谈资。”

最后,吴凯夫妇还特别认真地浏览了“晚报60年大事迹”。“这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了晚报60年的历史。”吴凯说。

从下午两点多开始参观,直到下午4点,吴凯夫妇才离去,而展厅内的年轻人越聚越多,到下午5点闭馆时,仍有不少人流连在展板和展品前。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周末来展馆看《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晚报的历史、现在,还是未来,都吸引着他们停住了脚步……

本报记者 龙露文并摄

观展侧记

晚报像纽带把全家人聚在一起

“《北京晚报》创刊时我13岁,60年来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订晚报、看晚报。”在《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的留言台前,陈肖梅在留言簿上写下“真心说一句:《北京晚报》我爱你!全家都爱你!”

生于上海的陈肖梅今年73岁,1956年随着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北京生活,从求学、工作再到退休,《北京晚报》一直陪伴着她。

陈肖梅回忆,刚到北京时,每天下午街头最熟悉的声音就是 “北京晚报,北京晚报”。无论住在胡同里,还是大院中,只要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人们就会跑出去买晚报。

到我上中学时家里开始订晚报,一张晚报成了家里的“百科全书”,成了了解北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成了我们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课外辅导书”。

退休后,看晚报成了陈肖梅和老伴每天的必修课。进家门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报箱取报纸。晚饭后,老俩口坐在一起共同读报。偶尔外出旅游,几天看不到晚报,很不习惯。

陈肖梅说,在她眼里,《北京晚报》是一份“接地气”的市民报纸,老百姓需要什么,晚报就登什么。住房、医疗、养老,还有城市建设……政府的政策解读,服务信息应有尽有。

“老楼上没有电梯,老人们上下楼困难,晚报就说话了,呼吁给老楼加装电梯,一年接着一年的奔走,这不,市政府看到了,也重视起来,我们这些老楼终于有了电梯。”陈肖梅说。

北京的蓝天更多了,绚丽的晚霞可美了。每当彩霞满天时,晚报都会及时刊发出来。陈肖梅就把漂亮的版面拍下来,通过微信发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子看了后不但给妈妈点赞,还转发到他的朋友圈儿中。 《北京晚报》,把不在一个城市的一家人聚在了一起。 谢宇航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老读者忆往事:通过《北京晚报》报道 百岁祖母“一夜成名”

话剧《北京人》首演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

前副总编忆《北京晚报》台港澳电话拜年盛况:市民凌晨四点排队报名

60年晚报故事:排队买晚报曾是花市大街一景 晚报撕着看是为什么

北京晚报60周年展迎82岁老读者:带着复刊号“上头条”

老读者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现场作画: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晚报

三位“北京榜样”参观晚报创刊60周年展:做公益如办报,要不忘初心

“包律师”专栏走入现实!《北京晚报》创刊60年展律师现场免费咨询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迎惊喜:七旬老读者送书法作品为本报庆生

写给曾在报社执勤的武警官兵:“最可爱的人”守护北京晚报20余年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人气旺 外国朋友送祝福报友群里狂刷屏

城市副中心又一重点工程完工,未来这里将成开放式水景公园

今冬北京山区来了头场雪,超美!

胡同疏通京报馆修缮加快了,未来这里将建成邵飘萍纪念馆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值得期待,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注意了!20日起北京核发电子《北京市居住证》,停发实体居住证

实拍今冬北京山区第一场雪,银装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