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晚报情愫:山东大哥因《北京晚报》爱上北京
2018年3月23日讯,远在山东农村的大哥,个头不高,微胖,头发凌乱,胡子拉碴,显得很落魄潦倒,不修边幅的样子,穿衣戴帽也是非常的随意和随便,大大咧咧的不讲究,特别是吃饭的时候,一大口一大口的,简直是在抢饭,处处透着“土味儿”。
作者和大哥(右)
大哥外表看起来平淡粗浅,好似没有什么文化,然而俗话说的好,人不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眼里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精光,是让人不敢小看和小瞧的,真应了那句俗话“不能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大哥有让人刮目一看的法宝,那就是他喜欢订报读报。每天开门等投递员送报,是他的头等大事,而每天读报看报,可以让他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外面的大千世界。
最近几年,我无意中带回家的几期《北京晚报》,让大哥发现了新大陆,让他打开了一扇窗,心灵也为之绽放。有了《北京晚报》,大哥马上对当地的报纸“喜新厌旧”,转而对这份具有丰富京味特色的《北京晚报》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的一见钟情了。每次我回去前,他都特意嘱咐我多带一些晚报回去,拿不拿礼物倒是一点儿也不稀罕。说起《北京晚报》,大哥总是赞不绝口:“这份首都的报纸,有浓郁的京味新闻、京味文化和京味服务。”他还时不时逢人就夸,是《北京晚报》接地气,传递正能量,关注百姓家长里短、喜闻乐见,是一张有烟火味儿的好报纸。
大哥年过六旬,还没有来过北京,但是一说起北京,他就滔滔不绝,赞美之情难以言表,名胜古迹竟能说起好多: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天安门、北海、天坛……这些他都了如指掌的,甚至有的名胜古迹让生活在北京的我都闻所未闻。而这些知识他都是通过《北京晚报》了解到的,不是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等等。
大哥说的头头是道,也让老家的其他人自叹不如,佩服他的见多识广,广闻博览。望着大哥一份陶醉的样子,我知道《北京晚报》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扎根在他的心底,成了离不了的好伙伴,也成了他生活指南和良师益友,更是他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大哥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北京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发生的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京城老百姓提高了幸福指数;从文化板块里,他看到了北京浓厚质朴的生活气息,回味悠长;从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里,他还看到了人与城市、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窗口,奏响了“和为贵,谐为美”的动人乐章……大哥说他完全被北京文明、热情、包容、和蔼,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被北京生机勃勃、豪情万丈的激情深深感染。
常年读报让大哥比同龄人多了一份睿智,一份豁达,一份与世无争,和一份自得其乐。他经营的百货小店虽盈利低收入少,可是大哥却整天乐呵呵的,因为读报,他成了精神上的大富翁。读报,让其貌不扬、土不拉叽的他,变得朴实无华,对人和善。
今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哥曾对我说过两次要来北京看看。我知道他对北京充满了向往和敬仰。我非常爽快的一口答应了,趁现在身体还好,趁都还跑得动,还让他带着嫂子一起来北京转转。我期待有朝一日,接大哥和嫂子一块来北京:上天安门城楼,看看大阅兵的地方,触摸一下华表,轻抚一下金水桥的护栏,在长安街上潇洒走一遭,体验阅兵游行队伍的壮观场面;带着他们早起去看看升旗,感受一下什么叫庄严;再带着他们去故宫里走走,瞧瞧那里有多美;我还要带着他们去看看鸟巢和水立方,去那古朴的四合院里歇歇脚,看看真正的大宅门……
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带大哥到《北京晚报》报社仔细看看,现场观摩这份民生报、服务报、家园报,近距离地领略一位位编辑老师平凡又伟大的风采。只有这样,大哥才心满意足,不虚此行。因为《北京晚报》让大哥爱上了北京。我更祝愿大哥通过读报让他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又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