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从合同到保险或处处坑? “十大坑”你绕得开吗
2018年1月16日讯,到4S店提车,被告知使用信用卡还需要额外支付手续费;要买紧俏车型,还要被收取“加急费”、“强制装潢”、“保险一口价”;购车时必须在本店购买保险……汽车消费中的这些“坑”你能跳过多少?
胡铁湘 摄资料图
█ 价格潜规则
李女士在4S店交了3000元定金,两个月后提东风风行F600汽车时,却被要求额外支付0.6%的信用卡手续费,否则提不了车,定金也不退。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明码标价不规范、标价外加价收费、强制收取服务费用或搭售保险、挂牌、装修等。
销售商虚假承诺免息、零利率,实际上额外还会收费或加价销售,建议规范汽车销售市场报价内容与方式。
█ 质量纠纷
王先生在北京某现代4S店购买了一辆名图1.6T自动智能型汽车,刚开5公里,车身颤动、动力缺乏。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车身系统三个“重灾区”。
随着汽车市场逐渐饱和,汽车品质必然会成为消费者选购车辆的首要因素,如果汽车厂家不重视质量问题,势必降低市场认可度,也会返修增加售后成本。
█ 霸王合同
邓先生在一家上汽大众4S店交了1万元“订金”约定购买蓝色汽车,后来被要求换其他颜色或者退款。目前汽车销售合同中普遍存在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负担、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等内容的霸王条款。
购车合同往往不将口头承诺或重要事项等写入其中,需要提醒,很多合同尾部会规定:“销售方对合同的具体内容有最终解释权”。
█ 金融套路
孙先生在4S店买车,销售提出按揭更划算,但要交这交那,其实比全款买还贵。汽车金融类投诉存在强制在本店购买保险、缴纳金融服务费、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按揭手续费等问题。
随着“先享用、后还款”消费理念的流行,汽车销售也推出了众多零利率、零月供、免息、贴息等促销政策。然而,车贷背后存在隐性费用、超额月供等众多陷阱,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 售后服务
周先生买了辆价值百余万元的英菲尼迪汽车QX80,买后3个月内,气囊灯亮了7次,修了7次,故障都未解决。汽车售后服务投诉存在不履行“三包”义务、售后承诺、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等问题。
部分汽车经销商受短期利益驱使,推卸“三包”责任,更有甚者,将受损零部件维修、喷漆、翻新,再卖给其他消费者。
张风 摄资料图
█ 新能源车痛点
张先生买了辆众泰e200,使用一周即发现实际续航里程缩水近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在电池容量虚标、续航里程达不到厂家宣传标准、掉电严重、充电过程出故障等方面。
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存在重准入门槛、轻过程监管问题,加上没有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导致部分新能源车企在标注电池电量和续航里程时,根本不考虑实际使用情况,而是完全按照实验数据。
█ 低价骗局
翟先生在网上搜到名为“德汇行”的汽车销售公司,对方口头承诺先交3.5万元就给他返点,但双方签的竟是“代办费”合同。外地消费者进京购车遭遇低价骗局屡次发生,销售商故意不让消费者看清合同就签字,最后返油卡要交钱,说好的免费送内饰也要交钱。
低价购车骗局的企业往往是提供购车相关服务的“中介”,事后就算消费者投诉举报,也只能以民事合同纠纷处理。
█ 汽车召回
截至2017年12月28日,我国国内主要的汽车产品生产者共进行了251次的存隐患汽车召回,召回缺陷汽车共计2004.8万辆。
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刷新汽车召回数量记录,召回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从总体数量上看,几乎每4辆车就有1辆实施过召回。
█ 二手车平台
雷先生花20万元在“人人车”平台购买一辆声称经过了249项专业检查的二手车,后来被车管所交警检测为事故车,无法办理过户。二手车投诉主要集中在销售欺诈、隐瞒车辆真实信息。
在二手车的网络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检测标准不统一、隐瞒汽车不良记录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未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有些二手车平台所称的“上百道检测程序”,多是“走走过场”而已。
█ 维权难
曾先生买了辆众泰Z500豪华版汽车,发动机屡次修都修不好,还开始漏机油,虽然在质保期内,却被要求自费换发动机。目前国内缺少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消费者与4S店或生产厂家发生纠纷时,常会遇到缺乏书面证据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的“三难”问题。
目前,汽车鉴定机构比较少,鉴定费用较高,且鉴定结果短期不能确认,多数消费者面对困难,不得不选择放弃维权,此外汽车“三包”规定存在漏洞,在现实中很难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