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风盯上京城老百货副食店 海魂衫回力鞋独特好用
2017年7月12日讯,“感谢政府,终于拆了,我可以二次退休了。”桃杨路副食店58岁的店主张女士说。此前她从没觉得自己这家小店有啥特殊之处,直到永外望坛地区拆迁开始,这家位于桃杨路的老副食店也要走了。因小店保持着上一个时代的样子,最近它迎来了不少怀旧的客人,令张女士颇感意外。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老”店,如永安路百货商场、赵府街副食店等,都常被北京本地怀旧客光顾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老”店,如永安路百货商场、赵府街副食店等,都常被北京本地怀旧客光顾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老”店,如永安路百货商场、赵府街副食店等,都常被北京本地怀旧客光顾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老”店,如永安路百货商场、赵府街副食店等,都常被北京本地怀旧客光顾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老”店,如永安路百货商场、赵府街副食店等,都常被北京本地怀旧客光顾。“真香啊,还是那个时候的味儿”这句话,成了赵府街副食店掌柜李瑞生最常听到的话。
有一些老店因城市改造离开,有的还在坚守。
副食店酱香味易让人怀旧
桃杨路副食店是一排十来米长的平房,小店里仍然出售散装麻酱、黄酱,一进门就能闻到老副食店独有的酱香味道。店主张女士和丈夫王先生在店里支应着顾客,有的顾客到来并不张口,张女士转身便到货架上取下物品交到客人手里,“都是老街坊了。”
小店的货架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上面上落着尘土、油泥。拆迁消息传开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大家未必买东西,时常更愿意与店主聊聊天。
很多胡同小店重新装修后变成了小超市,但这里没变,王先生坦言,“装修成本太高,而且咱北京人也懒,我也懒得折腾了。”没想到人们特地来“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样子。”
年近花甲的居民李先生,一辈子都住在小店对面小胡同里,“最熟的地方,其一是我的家,其二便是副食店。副食店带给我的不仅是吃的,还有很多与生活困难、富足有关的回忆——早年间是渴望多,如今是方便多。”他的手机里,保存着自己家、副食店、周边街坊、大树、小煤棚等几百张照片,“将来咱北京再也找不到这么破的地方,等我抱了孙子,我得给他看。”
店主夫妻视拆迁如“解脱”,老街坊现在已有不少人搬走,老店的日子也不会长久了。“将来如果回迁后有条件,再开个小店吧。”张女士说。
“热情服务但话不多说”
位于鼓楼东北侧小胡同里的赵府街副食店,也曾经是远近街坊们购物的不二之选。如今店铺的其余面积都隔成了其他商店,小店只剩下约30平方米。
走进店铺,扑面而来的也是一股酱香。这里不仅保留着早年留下来的柜台、货架,还保留了几口大缸,分别出售黄酱、麻将、酱菜。用店主李瑞生的话说,“我在这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一头白发的他仍然站柜台。
小店里留下的两张广告画是“镇店之宝”。这两张画约有半米宽、3米长,据李瑞生回忆,它大概绘制于80年代初期,上面画着糕干粉、固体酱油、铁盒巧克力糖等曾经“高档”的食品。曾有人出高价打算购买,被李瑞生拒绝了。
赵府街副食店最早被媒体报道是在2007年。李瑞生本来只是个“本分”的店主,没想到小店很快出名,电视台、民俗学者、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跑来了,“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主要是来看看参观,它觉得新鲜;五六十岁的人,真的是来怀旧,还能找到一些特色商品。”
虽说“老”的特色没有改变,但近年来李瑞生却感受到了顾客对售货员服务态度变化的要求。他记得,早年自己在副食店工作的时候,很少向顾客介绍什么商品,“顶多在商店门口说一句‘大妈,豆腐来了,您来买吧。’如果没有配给了,咱多介绍也没用;店里都有啥,街坊记得比你还清楚。”
超市大商场兴起时,也是副食店遭受冲击的时代。“除了离家近,副食店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意外的是,超市“热情导购”的服务方式几年后就消失了。“太热情了也不好,让顾客觉得有压力。”而李瑞生把“热情”服务与“别太多说”的做法结合,“参观的人来了,我就让他先坐会儿,静静观摩一下,听听老顾客们到底喜欢哪样商品。接着我给人家稍微介绍一下咱店里的特色产品,比如咱这麻酱、黄酱、酱菜、香油,既是老味道,质量也不错。”
海魂衫回力鞋独特好用
每当听到有顾客拿起一件商品感叹“哎呀,它居然还在呢”的时候,乔燕雄都是一番窃喜,这说明他的经营理念挺成功。他是永安路百货商场的经理。
他小时候便住在商场后面的楼房里,没想到48岁那年,他被单位安排到了这个再熟悉不过商场任经理。“在这个店里的感情太多了。小时候扒着柜台看玩具、零食,那种眼馋的心情现在还记得。”因此乔燕雄回到这家店的时候,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不想改变老店特色,又想把它在时代变化之后经营好。
“1958年这家商店设立,其意义在于解决周边居民的购物问题,这个理念到现在也没变。”超市和大型商场兴起的年代,百货店坚持出售针头线脑等零碎商品,曾经陷入“利润太低”的窘境,如今却变成了居民们心目中的“全面、可靠”。
“每天我至少接到一两个电话,询问商店具体位置。粗略计算,慕名而来的顾客的购买力,能占到整体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乔燕雄看来,“便民”和“怀旧”特色都需要继续保持。“我平时观察,人们买走的老品牌商品,很多并不是简单怀旧或当做摆设,而是确实在使用,比如搪瓷缸子、雪花膏,不仅好用,而且也挺有个性,这说明一些老产品仍然有市场。现在人们都有钱了,曾经的奢侈品海魂衫、回力鞋都买得起,受欢迎是必然的。”所以,“这种经营理念至少还能坚持一些年。”
至半年之后的2018年元旦,永安路百货商场就将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乔燕雄正琢磨着如何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北京晚报记者了解到,一些老式店铺均保留着“便民”的宗旨。好在老式店铺大都由房管局管理,并非纯粹的商业地产,因此没有太大的房租压力。“受超市、网购冲击很严重,但还能坚持住。”
“应适当保护一些生活记忆”
所有的老售货员,都记得很多与生活拮据有关的故事。桃杨路副食店的张女士1987年调来这家店铺,“当年买什么都排队。”李瑞生也曾负责店里进货工作,“店里常备的糕点,无非槽子糕、桃酥、江米条这老三样,遇上过年过节,连这三样都不够卖。”
然而,老售货员们也都发现,年轻人难以理解当年“供不应求”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怀旧”的感情消费。老店未来的路在何方?用乔燕雄经理的话说,“经历过老商店的一代人,他们也在老去,之后的事情现在还难以考虑。”
“城市里应该适当保存一些上一时期的商业遗迹。那些计划经济时代留到今天的老商店,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方便了居民生活。”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先生认为,严格来说这些店铺并不像文物一样具有历史悠久和建筑特色,但人们“应该为未来保护一些生活的记忆。”
毕竟时代在变化,“老店也得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保持柜台售货、橱窗展示等经营特色的同时,它不可能纯粹去卖以前的商品。老店的性质决定它仍然要为居民生活服务,还要出售那些并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的生活品,比如针头线脑。这一部分生活品则不必刻意与时俱进,但应该做到种类全面。”
此外,现在快递物流、外卖服务流行,高巍先生认为,老店若能借鉴,也可能会吸引年轻人,这也有利于老店的生存与发展。